读五柳先生传
渊明千载士,志节尚苦清。
奈为五斗米,受彼县令名,束带见督邮,颇亦用下情。
当时岂无议,以后何平评?苟非归去来,五柳传不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这位千年来的才子,他的志向和品格依然保持高雅。可惜他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五斗米,竟然接受了那个小小的县令职位。当他束紧腰带去见督察官员时,他也只能拿出一副恭敬的样子。那时候难道没有人议论他吗?往后又如何对他进行公正的评价呢?如果他没有选择辞官回乡,那么“五柳先生”的事迹就不会流传下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渊明:指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2.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别号。
3. 千载士: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道的文人墨客。
4. 苦清:形容生活困苦而保持高尚的节操。
5. 五斗米:指汉代官吏俸禄制度中的一个级别,比喻官职卑微。
6. 县令名:指陶渊明曾出任彭泽令一职。
7. 督邮: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州县官员。
8. 用下情:指放下架子,听从别人的意见。
9. 无议:没有人议论。
10. 平评:公正评价。
11. 归去来:陶潜辞官回乡时所作的诗篇。

去完善
赏析
《读五柳先生传》是元朝著名诗人王冕的一首咏史诗歌。诗中通过对陶渊明形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志节的赞美和坚守精神。
“渊明千载士,志节尚苦清”两句,描述了陶渊明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志向,强调了他纯洁无暇的人格魅力。在诗人眼中,陶渊明是一个历经沧桑却仍然保持高洁品质的千古风流人物。
“奈为五斗米,受彼县令名”则揭示了陶渊明在世俗压力下的无奈与妥协。尽管他有着高尚的品格,但生活的困境让他不得不接受县令的职位,以谋求生计。这里的“五斗米”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他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
“束带见督邮,颇亦用下情”是对陶渊明性格的另一面刻画,表现了他的谦虚与恭敬。即使在生活困苦之时,他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对待上级督邮也能不失礼数。
然而,陶渊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却引起了议论。“当时岂无议,以后何平评”便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那些对他的行为表示异议的人或许是出于对他的误解,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争议也让陶渊明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最后两句“苟非归去来,五柳传不成”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强调了陶渊明毅然辞官回乡的决定是他成为五柳先生的必然之路。若非当初勇敢地选择回归田园,他的名字也不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五柳先生传》是元朝文人王冕的一首诗,根据题目可以推测,它是对陶渊明创作的《五柳先生传》的阅读和感悟。这首诗描绘了隐逸高士、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创作于元朝末年的这首诗,正值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王冕(生活于1287年-1359年)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苦难和民众的疾苦,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抒发向往恬静田园隐居生活的诗歌。
此段时间内,元朝的统治已走向衰败,各路农民起义军兴起,且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这使得王冕对于朝政失去了信心,转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寄托。在这首《读五柳先生传》里,他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形象自比,展现出对归隐田居、修身养性的渴望和对人生自由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