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祷晴获应喜而赋诗

标题包含
祷晴获应喜而赋诗
才通香火上高穹,雨脚随收不见踪。 岂但五民保狼戾,也缘造物相龙钟。 连山柿栗难胜摘,入市禾麻乍出舂。 一饱可期秋酿熟,青山绿水即过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气弥漫于高空之中,雨滴随之消失无踪。 不只是保的五民免受疾苦,也是由于造物主的眷顾。 连绵起伏的山间柿子和栗子难以采摘完,市场上的禾麻刚被磨成粉。 期待丰收的季节和美酒成熟时,我们可以一起走过青山绿水共享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才通香火上高穹:指祈祷天气晴朗的意愿传达给上天。 2. 雨脚随收不见踪:形容雨水停止,天空放晴。 3. 五民:泛指百姓。 4. 狼戾:形容农作物丰收。 5.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6. 相龙钟:表示对年长者的尊敬。 7. 连山:连绵起伏的山脉。 8. 柿栗:指成熟的柿子与栗子。 9. 入市禾麻:指在市场上出售粮食。 10. 乍出舂:刚刚完成脱粒加工。 11. 一饱:指温饱无忧的生活。 12. 秋酿熟:秋天酿制的酒已成熟。 13. 过从:互相交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祷晴获应喜而赋诗》表达了作者冯伯规在祈祷天晴之后所得到的喜悦心情。诗人以生活中的细节描绘了晴朗天气带来的美好生活景象,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心态。 首联“才通香火上高穹,雨脚随收不见踪”,描述了雨停天晴的景象,通过香火和高穹之间的联系,表现了天气变化的神妙莫测。 颔联“岂但五民保狼戾,也缘造物相龙钟”,写的是天晴之后人们的生活得以恢复,不仅是百姓能够免于水患之害,也源于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用了“五民”和“狼戾”两个典故,使诗句内涵更为丰富。 颈联“连山柿栗难胜摘,入市禾麻乍出舂”,描述了晴朗天气带来的丰收景象,人们可以尽情地采摘果实,稻米也开始上市。这一联充满了生动的乡村风情,令人感受到农忙的喜悦。 尾联“一饱可期秋酿熟,青山绿水即过从”,展望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农民有望过上温饱的生活,闲暇时可以游山玩水,享受自然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祷晴获应喜而赋诗》是北宋诗人冯伯规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5年,即北宋开宝八年。在这一年中,冯伯规担任了大理寺丞的职务。当时,北方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歉收,民生困苦。冯伯规在忧心忡忡之余,虔诚地向神明祈求晴朗天气,以解民众之苦。最终,他的祈祷得到了回应,天空放晴,冯伯规欣喜万分,因此写下了这首《祷晴获应喜而赋诗》。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忧虑,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在同时间段内,北宋王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和阶级压迫,民众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冯伯规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大夫,他将民众的苦难视为己任,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他们谋求福祉。这种崇高的道德品质,无疑是那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