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
恐惊绕磵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抵达下竺山之前稍作停留,仔细叮嘱门卫留意溪边的小桥。担心经过的梅树旁传来的笑声会惊扰到盛开的花朵,所以请勿让行人们大声喧哗。
去完善
释义
《杂诗》是南宋诗人葛天民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下面是词句注释:
1. 下竺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山峰,因附近有著名的灵隐寺而闻名。竺,即浙江一带的山峰名。
2. 打一遭:游玩一次的意思。“打”在古汉语中意为“游览”或“参观”。
3. 丁宁:嘱咐、叮嘱的意思。在此处,葛天民可能是叮嘱守门的门卫要留意溪桥的情况。
4. 门子:守门人,即门卫。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门子通常负责管理大门和传达信息。
5. 看溪桥:看护和管理溪桥。这个短语强调了诗人关心溪桥安全的心情。
6. 遶涧:沿著山涧行走。“遶”即围绕、环绕的意思。
7. 梅花落:指梅花的飘落,用以形容春天到来的景象。这句诗暗示了诗人担忧大声喧哗会影响周围环境的美感。
8. 莫遣:不要使……发生。这里诗人告诫大家不要高声喧哗,以免惊扰到山涧中的生灵。
9. 行人:过往的行人。
10. 语笑高:大声说笑,声音过高。这里的“高”表示声音过大。诗人提醒人们要保持宁静的环境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下竺山的情景和心情。首句“下竺山前打一遭”描述了诗人进入下竺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游历的热爱。次句“丁宁门子看溪桥”则表现诗人叮嘱随从注意安全,体现出诗人关爱下属的态度。
第三句“恐惊绕涧梅花落”,以梅花的飘落象征诗人的忧虑,他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打扰到大自然的宁静和谐。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尊重。
尾句“莫遣行人语笑高”则是诗人提醒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控制音量,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感受。通过这一句,诗人展现了自己内敛谦逊的品质以及对他人关爱的精神。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葛天民的关怀、尊敬与热爱自然之情,以及其内敛谦逊的品质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创作这首《杂诗》时,葛天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原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但由于时运不济,一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这使得他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慨。在这种背景下,他以杂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在葛天民所处的时代,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蒙古铁骑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使得国家局势紧张,百姓生活困苦。而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纷争也使得国家政治日益腐朽。这种时代背景为葛天民的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在这首《杂诗》中,葛天民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多舛和世事的无常的感慨。同时,他也传达出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坚持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