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鶵长大,相伴过年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就在咫尺之间,平凡百姓家中。
为了让新来的燕子安家,我们不会放下旧的帘子去遮挡。
燕子的翅膀被微微细雨打湿,带着泥土的香气和落花。
当燕子的巢穴建成,小燕子渐渐长大,它们会陪伴我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比喻春天已经到来。
2. 三月:指春季的三个月份,即孟春、仲春、季春。
3. 寻常:普通,一般。
4. 百姓家:指的是普通的民居,并非富贵人家。
5. 新燕入:指新的燕子来到家中筑巢。
6. 旧帘遮:旧的帘幕,用来防止燕子的进入。
7. 微雨:细雨,与春天的氛围相契合。
8. 泥香:泥土的芳香,燕子在春天来临后开始筑巢。
9. 落花:飘落的花朵,也是春天的景象之一。
10. 巢成:燕子筑好了巢。
11. 鶵长大:雏鸟长大了,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12. 年华:时间,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迎燕》描绘了春天燕子回到寻常百姓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首先,“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主题,即春天的到来和燕子归巢。接下来,“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期待燕子归来,特意打开帘子迎接它们的热情。然后,“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燕子的动态和生活环境,即带着微雨的翅膀和带有花香的泥土。最后,“巢成鶵长大,相伴过年华”则以燕子筑巢和繁衍后代的过程象征家庭生活的温馨和幸福。整首诗既有生活的实感,又有诗意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迎燕》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金国南侵的动荡时期,家国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然而,诗人葛天民却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燕子为题,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葛天民(生卒年不详),原名葛胜仲,字无怀,自号天民,浙江天台人。他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曾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等职。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建言献策。然而,随着金国的入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局势日益恶化。葛天民也因此失去了官职,回到家乡天台隐居。
在这一时期,葛天民在家乡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迎燕》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燕子的归来为契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燕子这一形象,讽刺了那些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官僚贵族,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