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凝之中允
庐山南面落星滨,八十清强致仕人。
天下共推为大老,皇家不得作忠臣。
云栖高锁真空月,竹洞深藏觉苑春。
莫道神仙便无事,赤心长是念斯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庐山南麓的落星湖边,住着一位八十高龄、刚正不阿的老人。
这位老人在社会上备受尊敬,堪称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然而,尽管他受到皇帝的尊崇,却并没有成为忠诚于皇家的臣子。
他的居所周围云雾缭绕,仿佛是隐藏在人间仙境的一颗明珠;竹林深处的寺庙,则如春天的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
不要认为做了神仙就可以无牵无挂,这位老人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时刻关心着民众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中国江西省北部大山,有著名诗人在此创作大量诗篇;
2. 落星滨:位于庐山南侧的一个地方;
3. 八十:指诗人当时的年龄;
4. 清强:年高德劭,身体硬朗;
5. 中允: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副部长;
6. 大老:指德高望重的人;
7. 皇家:指皇帝,这里暗指皇帝对忠诚的误解;
8. 云栖:地名,位于浙江杭州;
9. 高锁:描绘出云栖环境的高远寂静;
10. 真空月:一种远离尘世的意境;
11. 竹洞:在江西庐山附近的一处景点;
12. 觉苑春:春光明媚,寓意禅宗觉悟;
13. 神仙:在此指隐居于山林的人;
14. 赤心:真诚的心意;
15. 斯民:普通百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刘凝之中允”,意为写给一位名叫刘凝之的官员。诗中描述了刘凝之居住在庐山南面的落星滨,年届八十却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独立的精神。他的品德得到了天下人的共同认可,但他却因为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而未能得到皇家的重用。
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以“大老”一词赞美刘凝之的高尚品质,又以“忠臣”一词揭示出他未能得到皇家重用的原因。这一联的对比使得刘凝之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刘凝之所居住的环境,进一步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云栖高锁真空月,竹洞深藏觉苑春”这两句诗以云、竹、月、春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体现出刘凝之超尘脱俗的品格。
最后,诗人借题发挥,指出虽然刘凝之看似超凡脱俗,但他始终关心着民生疾苦。“莫道神仙便无事,赤心长是念斯民”这两句诗表达出诗人对刘凝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自己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刘凝之中允》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释了元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140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北方被金朝统治,南方则为南宋政权所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释了元的人生际遇颇具戏剧性。他原本是一位名叫李侗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而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佛门,成为了一位僧人。在佛教界,他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和深厚的佛学造诣,逐渐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诗人和禅宗大师。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南宋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金兵南下,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南宋政权被迫南迁,这使得许多人开始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期盼。释了元的这首《寄刘凝之中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以佛教的慈悲为怀,表达了对刘凝之这位友人以及所有生活在战乱中的人的关怀和祝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