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龙祠祈雨有应
南山高峻嶒,北山亦崷崒,坐看两山云出没。
行如驱,归若呼,始觉山中有灵物。
郁郁其焚兰,覃覃其击鼓,祝屡云云巫屡舞。
我民无罪神所怜,一夜雷风三尺雨。
岭木兮苍苍,溪泉兮央央,决云散诸峰互明灭。
东阡西陌农事忙,庙闲山空音响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面的山峰险峻无比,北边的山峰也高耸入云,静静观看两座山峰之间云彩飘荡又消散。
前行时如同有人在驱赶,归来时好像有人在呼唤,这才意识到山中有着神秘的生灵。
香气浓郁的兰花在黑暗中燃烧,缓慢敲击的鼓声回荡在空气中,祈祷的声音和舞蹈的巫师在不断的重复。
我们的百姓是无罪的,神明会怜悯他们,一夜之间,雷霆风雨,带来了三寸厚的雨水。
山脉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云雾被驱散后山峰之间的景色不断变化。
农田中的农民忙碌着春耕,而山间的寺庙已经空闲下来,山里的声音也逐渐消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沂山龙祠祈雨有应:此为标题,沂山为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名山,龙祠是山上的一座祈求降雨的庙宇。全诗表达了在干旱时节,人们到沂山龙祠祈求降雨并得到回应的过程与感受。
2. 释了元:诗人名字,元朝时的一位文人。
3. 高峻嶒:形容山脉险峻。
4. 崷崒:同“峻峭”,形容山高陡峭。
5. 南山、北山:这里指代沂山,沂山分南、北两段。
6. 行如驱、归若呼:描述上山途中听到的声音。行如驱,形容山间鸟兽行走的声音如同被人驱赶;归若呼,形容山中回音宛如人声呼唤。
7. 始觉山中有灵物:开始察觉山中有神秘的神灵存在。
8. 郁郁:香气浓郁的样子。
9. 焚兰:烧兰香,是一种祭祀方式。
10. 覃覃:声音深远的样子。
11. 击鼓:敲击鼓声,是一种祭祀方式。
12. 祝屡云云:多次祈祷的内容纷繁复杂。
13. 巫屡舞:巫师反复跳起祈雨的舞蹈。
14. 我民无罪神所怜:认为百姓无过,所以感动了神明。
15. 一夜雷风三尺雨:一夜之间,电闪雷鸣,下起了三寸深的雨水。
16. 岭木兮苍苍:描写雨后树木繁茂的景象。
17. 溪泉兮央央:描写雨后溪水潺潺流动的景象。
18. 决云散诸峰互明灭:云开雾散,山峰之间相互映照,忽明忽暗。
19. 东阡西陌:田野间的道路。
20. 农事忙:农民开始忙碌农活。
21. 庙闲山空音响绝:庙宇空空无人,山中的声音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祈雨场景的古诗。诗人以磅礴的视野,生动地描绘了祈雨的景象,既有壮观的自然景色,又有虔诚的祈祷者。诗中采用对比手法,展示了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在雷风三尺雨的洗礼之后,山林苍翠、溪流清澈,人们的内心也随着雷雨散去而逐渐平静下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沂山龙祠祈雨有应》,是由南宋著名诗人释了元创作的。诗中的“沂山龙祠”指的是位于山东沂山的龙祠庙,是古代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信仰场所。
在释了元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值南宋末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个时期,由于北方金人的侵略,南方宋室的疆土逐渐缩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祈求上苍降雨、消除旱灾、丰收庄稼成为了广大百姓最迫切的愿望。
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释了元亲眼目睹了这一时期的民生疾苦。他怀着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朝廷的不满,写下了这首富有寓意的诗篇。通过对沂山龙祠祈雨成功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宁、风调雨顺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