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戒杀文

标题包含
戒杀文
鳞甲材毛诸品类,众生与佛心无二。 只为当时错用心,致使今生头角异。 水中游,林里戏,何忍将来充日计。 磨刀着火或研虀,口不能言眼还觑。 或槌磕,或刀刺,牵入镬汤深可畏。 㷟燖毛羽括皮鳞,刮脊剜心犹吐气。 美君喉,夸好味,劝子劝妻言俊利。 只知恣性纵无明,不惧阴司毫发记。 命才终,冤对至,面睹阎王争敢讳。 从头一一报无差,炉戾镬汤何处避。 劝贤豪,须戒忌,莫把众生当容易。 食他一脔脔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 戒杀兼能买放生,免入阿鼻无问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种生物各有其特性,无论生灵还是佛陀,心灵皆同。 只是因为曾经的错误决策,导致今生命运乖异。 在水中游,树林间嬉戏,如何忍心把它们当做日常食物。 加工食材的时候,虽然无法说话,它们的眼神却还在祈求。 有的被锤击,有的被刀刺,然后被放入热锅中,实在可怕。 它们被拔掉羽毛、刮去鳞片,扒皮抽筋,仍然顽强呼吸。 那些人称赞口感,炫耀美味,劝导家人说得头头是道。 只知道放纵欲望,不知道惧怕阴间的记载。 生命结束后,冤家路窄,面对阎王时怎么敢隐瞒。 从头到尾逐一报告,毫无差别,面对油锅还能躲到哪里。 奉劝各位,要戒除杀生的念头,不要轻视众生的生命。 吃了人家的一块肉,就要偿还人家一块肉,古代圣贤的教诲永远不会错。 戒杀并购买放生,可以避免进入地狱,不论你在何处。
去完善
释义
《戒杀文》:本为一篇戒杀劝善的诗歌,出自元朝僧人释了元之手。诗歌以多种生物的生活场景及被杀时的痛苦状况警示人们要戒杀护生。 1. 鳞甲材毛诸品类:指各种有鳞片、有甲壳、有皮毛的动物种类。 2. 众生与佛心无二:一切众生与佛陀的心没有区别,强调万物平等的思想。 3. 头角异:比喻人与动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4. 日计:日常生活的计划或安排。 5. 磨刀着火或研虀:描述准备宰杀动物的过程。 6. 或槌磕,或刀刺:表示宰杀动物的残忍方式。 7. 镬汤:大锅里的热水,这里比喻地狱。 8. 㷟燖毛羽括皮鳞:描述动物被屠宰时,毛羽被拔除,皮肤被剥下的痛苦情景。 9. 美君喉,夸好味:赞美喉咙美味的话语,形容吃动物肉的美妙口感。 10. 无明:佛教语,指贪嗔痴等烦恼。 11. 阴司:阴间司法机构。 12. 冤对至:指动物死后化为冤魂前来寻仇。 13. 从头一一报无差:指在阴司中受到惩罚的情况都会如实记录。 14. 炉戾镬汤:意指地狱中的刑罚和痛苦。 15. 须戒忌:必须戒掉杀生行为。 16. 食他一脔脔还他:吃了动物的一块肉,就要为它吃素来偿还。 17. 古圣留言:古代圣贤的教诲。 18. 阿鼻无问地:佛教语,指最苦的地狱。
去完善
赏析
《戒杀文》是释了元的一首揭示佛教慈悲精神的诗。诗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动物被屠杀的情景,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敬畏感。 首先,诗人指出众生和佛心并无区别,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但人们往往错误地对待生命,导致生灵形态各异。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动物在水中、树林中嬉戏的场景,表现出生灵活泼的生命力,强调人类不应将它们作为美食的欲望对象。随后,诗人运用恐怖的意象展示了动物在屠宰场中被残忍杀害的过程,凸显出生命的可贵和人类行为的罪恶。 紧接着,诗人讽刺了那些为了炫耀自己的品味而鼓励家人和朋友食用动物的人们。他们只知道放纵自己的欲望,却不知这种行为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潜在的恶果。诗人提醒这些人,当他们生命终结时,要在阎王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对于每个人都应戒杀并尽力保护生命。 最后,诗人倡导戒杀与放生的善行,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地狱的痛苦。本诗通过深刻的剖析和对现实的犀利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的悲悯和对生命尊重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戒杀文》是宋代高僧释了元的一首劝诫诗,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南宋年间,中原地区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了元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以慈悲为怀,倡导不杀生、不偷盗等佛家五戒。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倡导和平共处、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了元大师作为一名出家人,曾游历各地讲经说法,弘扬佛法。在他的生命中,他目睹了无数因战乱而家破人亡的悲剧,深感生命之宝贵,因此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感悟,写下了这首寓意深远的诗篇。 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心灵上的慰藉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了元大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社会需求,用诗歌的形式宣扬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期净化人心,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