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像赞
李公天下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华明人事,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李先生世所闻名,石麒麟寄托着他的深厚情感。他继承了云居道者的精神,把哲理播散人间。并非为了显摆聪明才智,只是谈笑间看破世间庸碌之辈。如同泥牛在风中漫无目的地闻嗅,枯木在雪中奇迹般地重生。面对混乱的现状却无知无觉,只在太平盛世中找到自由身。
去完善
释义
1. 李公:这里指唐朝的李泌(722-789年),字长源,唐玄宗时官至宰相。
2. 云居:这里指的是云居山,位于江西九江市永修县境内,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3. 拈华:出自佛教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天拿了一朵花给弟子们看,众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因此被尊为禅宗初祖。
4. 泥牛:指塑成的牛,用以比喻虚无或毫无用处的东西。
5. 枯木:指已经枯萎的树木,用以比喻生命的消亡或者心境的寂灭。
6. 对现堂堂:对现实的无知。
7. 自由身: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自为像赞》,作者是明朝的释了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李公麟的画作“天下石麒麟”和云居道者的形象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与追求。在诗人的眼中,石麒麟象征着坚守真理、明辨是非的品质,而云居道者则代表着超脱世俗、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接着,诗人通过“不为拈华明人事,等闲开口笑何人”两句,进一步传达出自己坚守信念、不屑于世俗纷争的态度。“拈华”一词源自禅宗典故,意指领悟佛法真谛,这里诗人用此词表示明悟事理;“开口笑何人”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明真相、随波逐流的人的嘲讽。
接下来,诗人以“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这里的“泥牛”和“枯木”分别代表了世俗之物和精神之态,而“风前嗅”和“雪里春”则意味着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与困境。在诗人看来,这些世俗之物和精神之态都是短暂的,唯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诗人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收束全诗。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懈抗争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诗人心中,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面对现实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活出真实的自我。
总之,《自为像赞》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释了元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他以独特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洞察力,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为像赞》是一首由宋代僧人释了元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也就是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文化逐渐繁荣,僧人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受到文人墨客的尊重。
释了元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才横溢,以禅意哲理见长。他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年少时曾入世为官,后因参禅悟道,辞去官职,出家为僧。他游历四方,结交名士,传播佛学思想。这首《自为像赞》正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自己的一种形象描绘和内心独白。
在释了元所处的时代,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心性本净、顿悟成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释了元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领悟和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