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夜里,悠扬的钟声传到了停泊在岸边的客船之上。

去完善
释义
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位于苏州城外的一座古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泊舟图。开篇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接着,“江枫”与“渔火”形成静与动的对比,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愁绪。“姑苏城外寒山寺”将视野拉远,引入历史的深邃感。最后以“夜半钟声到客船”收尾,钟声仿佛穿越时空,敲击在游子的心上,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千古名篇。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姑苏城外的夜晚,孤独地坐在船上,聆听着远处的钟声,看着江边的渔火,心中的孤独和忧虑难以言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创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755-763年)期间,这场战争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继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忧虑。在这首诗歌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同时期,唐代的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成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张继的《枫桥夜泊》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