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轩
客食突不黔,马上肉消髀。
所得知几何,此生亦茅靡。
何如丰岩公,一室万缘止。
竹林能清幽,岩窦富奇伟。
关门寂无人,烧香坐隐几。
今年忽猿惊,杖屦数百里。
持此凝宴坐,老师一启齿。
我岂死灰如,春风吹不起。
请君看九渊,止水即一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吃饭不讲究,马背上肉已消瘦。
所得到的知识多少,这一生也过得潦草。
怎么能和富足的人相比,一间屋子万事足。
竹林能带来幽静,岩石间满是奇特宏伟的景象。
关上门寂静无人,烧着香坐在隐几上。
今年忽然间犹如山中的猿猴,步行数百里。
拿着这个宴席静坐,老师张开嘴巴一笑。
我难道就像死灰一样,春风都吹不起来吗?
请你看看这深邃的水底,静止的水就能洗净一切。
去完善
释义
1. 客食突不黔:"客食"指宴请客人;"突"是炊火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烹饪;"黔"指黑色,这里指烟熏火燎造成的污黑。整句意为:请客做饭弄得炊烟四起、灶台一片漆黑。
2. 马上肉消髀:"马"指的是古代骑马出行的交通工具;"肉消髀"指骑马赶路导致大腿肌肉疲劳消瘦。整句意为:骑着马去外地,途中因旅途劳累,大腿上的肉都消瘦了。
3. 所得知几何:"得"意指所得到的;"知"意指知道的知识或信息;"几何"意指多少。整句意为:我得到了多少知识呢?
4. 此生亦茅靡:"生"意指生活;"茅靡"是指随风飘扬的茅草,这里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整句意为:我的生活也像是随风飘摇的茅草一样。
5. 何如丰岩公:"何如"意指与……相比如何;"丰岩公"是对一位隐居者的尊称。整句意为:我与隐居者丰岩公相比如何?
6. 一室万缘止:"一室"指一个房间;"万缘止"意指断绝各种世俗杂念。整句意为:在一个房间里断绝所有世俗杂念。
7. 竹林能清幽:"竹"是竹子;"林"是竹林;"清幽"是形容环境宁静又优雅。整句意为:这片竹林能保持宁静而又优雅的环境。
8. 岩窦富奇伟:"岩窦"是岩石的孔洞;"富"是充满;"奇伟"是奇特壮观之意。整句意为:这里的岩石洞穴充满了奇特的景象。
9. 关门寂无人:"关门"是关闭门;"寂"是寂静;"无"是否定。整句意为:关闭门后,周围变得寂静而没有人烟。
10. 烧香坐隐几:"烧香"是点燃香炉里的香;"坐"是静坐;"隐几"是在茶几旁边休息。整句意为:点燃香炉里的香后,静静地坐在茶几旁边休息。
11. 今年忽猿惊:"今年"指当年;"忽"是突然;"猿惊"是指惊慌失措的样子。整句意为:那一年我突然感到惊慌无措。
12. 杖屦数百里:"杖"是拐杖;"屦"是鞋子,这里代指行走;"数百里"是数千里之遥。整句意为:拄着拐杖走了数千里。
13. 持此凝宴坐:"持此"是指坚持这样做;"凝"是凝聚;"宴坐"是一种禅定的状态,表示精神高度集中。整句意为:通过这种方式使我在精神上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14. 老
去完善
赏析
《宴坐轩》是宋朝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自我修养与内心宁静的诗歌。诗中通过对“丰岩公”生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向往。他以简洁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理解,以及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生活场景开篇,通过描述宾客的食色、自己的疲态以及世俗琐事的困扰,揭示了生活中的烦恼与无奈。随后,他转向了对“丰岩公”理想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其生活环境、心境和行为的赞美。这里的“丰岩公”可能是邓肃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象征着一种脱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诗人详细地描绘了“丰岩公”的生活环境:幽静的竹林、奇特的岩石、关闭的门扉以及空寂的室内。这些景象都传达了诗人所崇尚的超脱凡尘的精神境界。在这里,人们可以烧香静思,闭门养性,不受外界干扰,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生与心灵的成长过程。他强调,虽然生活可能会带来挫折与困惑,但心灵就像春天的风吹拂下的死灰,仍有复苏的可能性。而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时,不妨像“丰岩公”一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如同“九渊”中的“止水”一般,洗净心中的尘埃,获得真正的解脱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宴坐轩》是南宋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145年间。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
在创作《宴坐轩》时,邓肃的人生际遇颇有些起伏。他原本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后来成为南宋的一位知名文人。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尹,但因为性格刚直,不愿迎合权贵,而被罢官。在闲居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心境的诗篇,这首《宴坐轩》便是其中之一。
在邓肃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分裂的局面。由于北方国土丧失,大量民众南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在这样的背景下,邓肃深感国家的危机,痛心于文人士大夫的腐化堕落。他以诗歌为武器,呼吁人们奋发图强,挽救国家危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