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翁卷书斋
一山秋色同谁看,又复相寻出郭来。
邻竹种成高碍月,井泉汲少近生苔。
忽惊寒事砧初动,不辨晨光户尽开。
君爱苦吟吾喜听,世人谁更重清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一座山的秋景之中,与谁共赏?再次来到城外寻找它。邻近的竹林长得太高,遮住了月亮;水井的泉水很少,周边的青苔却长满了。忽然之间,感觉到寒冷的季节已经到来,因为听到了首次捣衣的声音;早上,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开始新的一天。你喜欢苦苦地构思诗句,而我则喜欢聆听;世间的人们,又有谁真正看重这些才华横溢的人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借宿,过夜
2. 翁卷书斋:翁卷的书房
3. 一山秋色:一种秋天的景色
4. 同谁看:和谁一起欣赏
5. 又复:再次
6. 相寻:寻找对方
7. 郭:古代城市的外墙
8. 邻竹:邻居家的竹子
9. 高碍月:竹子的生长使月光受到遮挡
10. 井泉:水井的水源
11. 汲:从井中取水
12. 少近生苔:泉水较少,井口附近长出了青苔
13. 忽惊:突然感到惊讶
14. 寒事:寒冷的事情,这里指天气变冷
15. 砧:捣衣石,用来捶洗衣物的石板或木棒
16. 初动:刚刚开始
17. 不辨:无法分辨
18. 晨光:早晨的阳光
19. 户尽开:窗户全部打开
20. 君爱:你喜欢
21. 苦吟:辛苦地吟诗
22. 吾喜听:我喜欢听
23. 世人:普通人
24. 更重:更重视
25. 清才:有才情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宿翁卷书斋》中,徐照通过对山色、竹影、井泉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同时,诗人又以“忽惊寒事砧初动,不辨晨光户尽开”两句诗表现出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使全诗更具深度和内涵。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君爱苦吟吾喜听,世人谁更重清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诗词的热爱以及对于志同道合者的珍视。整首诗歌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翁卷书斋》是南宋著名诗人徐照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依然存在。
徐照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高中,于是放弃了仕途,投身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生哲理见长,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然而,他也曾因为触犯权贵而被贬谪。在流放期间,他更加深刻地体验了民间疾苦,这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激烈,文人们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实现个人的抱负;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徐照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