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常庵出武夷
厌居京洛说行持,袖裹青蛇上武夷。
僊为写真供御览,天怜病眼召神医。
江中白石差龙斲,洞里苍松带鹤移。
无事出山衣屦湿,满城风雨鞠花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厌恶了京城的纷扰喧嚣,怀揣着一颗对山水世界的好奇之心,开始了我的武夷之旅。在仙人灵光乍现之间,一幅美妙的画卷缓缓展开,仿佛是天神赐予的一份礼物。映入眼帘的是那如龙的江水,在石头间翻腾;岩洞中的苍松像是带着仙鹤翩翩起舞。此刻我沉浸在无边的山水之中,浑然不觉鞋袜已湿透。这会儿又忽然一阵风袭来,带来满城的风雨和绽开的春花。
去完善
释义
《江常庵出武夷》张至龙: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武夷山附近的江常庵的所见所闻。下面是每句诗的注释:
1. 京洛:古代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代指北京或洛阳。
2. 行持:佛教术语,指修行。
3. 袖裹青蛇:古人将毛笔称为“青蛇”,这里的意思是诗人带着文墨准备在武夷山留下笔墨。
4. 武夷:位于福建省的武夷山。
5. 仙为写真供御览:这里的“仙”指的是武夷山中的仙人,这句的意思是武夷山中的仙人用他们的神奇技艺创作出的山水画让皇帝也能欣赏到。
6. 天怜病眼召神医:上帝怜悯他的病眼并召唤了神医来治疗他。
7. 江中白石差龙斲:这里的“差龙斲”是指巧夺天工的手法,这句话意思是江中的白色石头雕刻得就像龙雕刻的一样巧妙。
8. 洞里苍松带鹤移:这个洞里的苍松就像是带着仙鹤移动一样。
9. 衣屦湿:走路时衣服和鞋子都被雨水打湿了。
10. 满城风雨鞠花时:满城的风雨都是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江常庵出武夷》张至龙这首七律描绘了武夷山的美景与神话色彩。首联以诗人厌倦京城生活、向往武夷山隐逸之地的态度开篇,“袖裹青蛇”暗示带着盘缠和行李启程前往。颔联则以仙人为比喻,表示仙人画像中的武夷山如同自然美景,引人入胜;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是治疗人心灵创伤的良药。颈联则把视角聚焦到白龙江边的岩石和翠绿的松树上,想象那里的风景如神仙仙境般美丽。尾联则描述了风雨交加的季节,诗人出门观赏这美丽的山水世界,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洗礼。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常庵出武夷》这首诗出自清朝诗人张至龙之手,创作于清康熙年间。在这段时间里,清朝国力日渐强大,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然而民间疾苦依然存在。张至龙本人一生热爱山水,游历四方,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颇有白居易和苏轼之风。
在这首诗中,张至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武夷山的美景,并借景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疾苦的忧虑。诗中的“江常庵”位于武夷山深处,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仿佛是人间仙境。而张至龙在游览此地时,却对当地的贫困民生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总的来说,《江常庵出武夷》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清朝时期武夷山的美景,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