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送穆质南游
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露叶离披处,风蝉三数声。
那言苦行役,值此远徂征。莫话心中事,相看气不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日天气晴朗,秋天已走进晋阳城。路边的树叶在露水的滋润下,随风摇曳;阵阵秋风中,蝉鸣声声回荡。
生活艰辛,外出奔波劳碌,我们背井离乡,远赴征途。在这个时刻,请不要提及彼此心中的烦恼,相互看看对方,气息都无法平静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太原: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2. 天景:天空的景色。
3. 清:指天空清澈明亮。
4. 晋阳: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南部,战国时赵都,秦置县,唐宋时为并州治所。
5. 露叶离披处:此处描写的是秋天树叶凋落景象。露叶,沾满露水的叶子;离披,凋落的样子。
6. 风蝉三数声:描述风吹过蝉鸣几声的秋日景象。风蝉,秋风中的蝉鸣。
7. 苦行役:艰辛的旅行劳役。
8. 远徂征:长途跋涉的远行。
9. 莫话:不要谈论。
10. 相看气不平:两人相互看着心情都不舒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别离的场景。首先,诗人通过描写秋天晋阳城的景象来烘托出离别时的氛围,“露叶离披处,风蝉三数声”,叶子凋落,寒蝉哀鸣,展现出秋天的萧瑟和悲凉。然后,诗人借喻远行的朋友为旅人,指出“苦行役”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命运。接着,诗人告诫彼此不要谈论心中的事,因为那会让彼此的心情更加激动不安。整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友谊和无言的伤感,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原送穆质南游》是唐代诗人窦庠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前的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唐朝的社会经济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窦庠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族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然而,窦庠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他曾在官场受挫,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首诗中,窦庠以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为背景,描绘了穆质即将南游的景象。他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穆质南游的担忧和不舍。同时,他还通过描绘太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