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竹楼

标题包含
竹楼
老竹平分当建瓴,小楼从此擅高名。 地连云堞登临稳,栏俯晴江梦寐清。 一记自能追正始,三闲谁与续咸平。 涛音日日烟中落,依约焚香读易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文的翻译需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诗意和意境。这句诗的意思是:老竹分为两部分,犹如高楼从地面拔地而起,因此它在此处享有盛誉。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仿佛云端的城墙也能尽收眼底。站在栏杆上俯瞰晴朗的江水,一切如梦如幻,清新脱俗。这里是正始之始,也是三闲的结束,谁能与我一起续写这段美好的故事?每日听着涛声从烟波浩渺中传来,依稀仿佛听到有人在焚香的静谧中读书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楼:即指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2. 老竹:老竹子,这里指用老竹子建造的楼房。 3. 平分:平均分配。 4. 当:应该。 5. 建瓴:出自“建瓴而下”这个成语,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倾倒出来,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也可指轻而易举地完成某事。 6. 小楼:小型的竹楼。 7. 擅:拥有。 8. 高名:高尚的名声。 9. 地接:临近。 10. 云堞:高高的城堞。 11. 登临稳:登上高楼感觉很平稳。 12. 栏俯:在楼上俯视。 13. 晴江:晴朗的江边。 14. 梦寐清:梦境清醒。 15. 一记:一次记载或记录。 16. 自能:自己就能。 17. 追:追寻。 18. 正始:指诗文的正统风格。 19. 三闲:三种空闲的时间。 20. 谁与:与谁,意思是和谁一起。 21. 续咸平:续写《咸平集》。 22. 涛音:波涛的声音。 23. 日日:每天。 24. 依约:依照约定。 25. 焚香:点燃香。 26. 读易:阅读《易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竹楼”,实际是在描述诗人眼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诗人在首联描绘出了一幅竹楼矗立在老竹林中的画面,竹楼的选址是精心设计的,故有“当建瓴”之说,意为如高屋建瓴,意指居高临下、气势磅礴。而老竹林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使其更加富有诗意。 颔联“地连云堞登临稳,栏俯晴江梦寐清”则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身处竹楼时的情境。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如同站在城堡的城墙上俯瞰大地;倚着栏杆俯瞰江面,阳光下的江水波光粼粼,如梦如幻,令人陶醉其中。 颈联则是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信。诗人认为自己的作品可媲美正始年间(204-249年)的正统诗文,而对于闲暇的生活,他又渴望能像宋朝的诗人那样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尾联则以江边涛声为背景,刻画了诗人以炉火为背景阅读易经的画面。在这句中,诗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表达了其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楼》是南宋诗人高翥于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所作。在这段时间里,高翥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曾因为科举失利而一度心灰意冷,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想吸引了广泛的注意。 当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由于宋金关系的紧张,民族矛盾依然尖锐。这种时代背景使高翥的诗歌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竹楼》一诗中,他通过对竹楼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