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
侍跸妍歌临灞涘,留觞艳舞出京华。
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
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层高楼坐落在山腰间,如晚霞般璀璨夺目;放眼望去,春天的美景就在眼前,令人陶醉不已。在灞水岸边,我们伴着美妙的歌声,品尝美酒佳肴;在京城之外,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舞蹈,度过欢乐时光。在这繁华的城市街头,人们争相欣赏春日的美景;在这皇家花园里,骏马争着去衔食花朵。这里的景色如此美好,让人流连忘返;沐浴在皇恩之中,我们开怀畅饮,直至沉醉不醒,才舍得踏上归途。
去完善
释义
1.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2. 楼阁:指望春宫的宫殿建筑。
3. 半山霞:形容望春宫在半山腰处,俯瞰下去如同一片晚霞。
4. 四望:放眼望去,表示视野开阔。
5. 韶阳:春天阳光的美好,这里指春天的景象。
6. 未赊:尚未过去,指春天还在。
7. 侍跸:随从皇帝的侍卫。
8. 妍歌:美丽的歌声。
9. 临灞涘:临近灞水岸边,这里是望春宫的位置。
10. 留觞:指皇帝赐酒。
11. 艳舞:指华丽的舞蹈。
12. 京华:京城,这里代指长安。
13. 危竿:高耸的竹竿,这里指太阳。
14. 中街:指太阳穿过云层出现在天空。
15. 戏马:指比赛骑马的人。
16. 上苑花:指皇宫园林中的花朵。
17. 景色欢娱:指美好的景象和欢乐的气氛。
18. 承恩:承受皇帝的恩典。
19. 不醉不还家:表示享受皇帝恩赐的欢乐,即使醉了也不舍得回家。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作者是唐代的韦元旦。这是一首描绘皇帝春游、歌颂皇恩浩荡的应制诗。
首联“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望春宫的景象:巍峨壮丽的宫殿,如霞光般绚烂,占据了半座山。站在高处眺望,春天已至,万物生机盎然。这里的“赊”有延长、延续的意思,表达了春天的持久。
颔联“侍跸妍歌临灞涘,留觞艳舞出京华”,写的是皇帝的随行仪仗队及歌舞队的盛况。诗人描述了御驾抵达灞水河畔时的壮观场面,以及在京城内外留下的盛大宴会和舞蹈表演。
颈联“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进一步描绘了随从们在游宴过程中的热闹场景。“危竿”指高高的旗杆,象征着皇权的威仪;“戏马”指的是一种娱乐活动,即让马相互追逐取乐。这些画面展现出皇家的繁华与气派。
尾联“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总结全诗。诗人感慨在这样的美景和欢愉中接受皇恩,仿佛永远也不会厌倦。只有沉醉于这样的欢乐之中,才能报答皇帝的恩典。整首诗在颂扬皇恩的同时,也展示出了皇家的壮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是唐代诗人韦元旦的一首应制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正值唐朝盛世的顶峰。
在这一时期,韦元旦作为唐朝著名文人,受到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他曾担任过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等职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文书。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韦元旦写下了这首应制诗。他通过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和对国家昌盛的祝愿。诗中提到的“望春宫”,位于长安城东南角,是皇帝春天游幸的地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