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池侍宴应制
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
夹岸旌旗疏辇道,中流箫鼓振楼船。
云峰四起迎宸幄,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乐已深鱼藻咏,承恩更欲奏甘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宏伟的皇帝宫殿旁边,有一个广阔的池塘,它胜过汉代开凿的昆明湖。
两岸飘扬着旗帜,道路宽敞,供皇家车队通过;河中回荡着音乐声,有楼宇间的鼓声和船只上的箫声。
宫殿四周环绕着四起的云雾山峰,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了美丽的风景。
在皇帝的宴会中,欣赏着美景、品尝美食的同时,颂扬着鱼的诗词,享受着帝王之恩。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希望能向皇帝进献更多的美酒佳肴。
去完善
释义
《兴庆池侍宴应制》注释:
1. 兴庆池:位于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皇家花园“兴庆宫”内的人工池塘。
2. 沧池:指兴庆池,“沧”意为深青色,这里用来形容兴庆池的水色。
3. 漭沆:水深广的样子。
4. 帝城: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5. 昆明:即昆明湖,是西汉时期在长安附近开凿的一个人工湖泊。
6. 汉年:汉朝年间,这里是说昆明湖的开凿时间早于兴庆池。
7. 夹岸:湖边的两岸。
8. 旌旗:古代军队中的指挥旗帜。
9. 疏:疏导,这里指拓宽道路。
10. 辇道:皇帝乘坐的车辇行走的道路。
11. 中流:河流的中心位置。
12. 箫鼓:箫和鼓两种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13. 振:振动,这里指音乐声。
14. 楼船:有楼层的大型船只。
15.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16. 宸幄:皇帝的帷帐,这里代指皇帝。
17. 水树:水边的树木。
18. 千重:很多层。
19. 御筵:皇帝的宴席。
20. 宴乐:宴会和娱乐。
21. 已深:已经很深入。
22. 鱼藻咏:《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王在水边宴饮的场景。
23. 承恩:承受皇上的恩宠。
24. 更欲:更加想要。
25. 奏:演奏。
26. 甘泉:指甘泉宫,西汉时期的离宫,位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市。这里代指皇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皇家宴乐的诗歌。诗人以兴庆池为背景,展现了皇帝在池塘边举行宴会的盛况。开篇两句写到了兴庆池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与昆明湖相比毫不逊色。接着通过“夹岸旌旗”、“中流箫鼓”等词句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面,以及皇帝的威严气势。
随后,诗人的视线从陆地转向水中,写出了在宴会上欣赏到的水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而水边的树木则暗示着宴会的优雅氛围。这样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古代的《鱼藻》之咏,表达了皇帝对宴会的重视和对诗人的恩典。
最后,诗人表示希望能继续为皇帝效忠,献上更多的诗篇。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充满了对皇家的颂扬和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韦元旦的这首《兴庆池侍宴应制》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具体年份无法确定。韦元旦是唐朝著名文人,曾在朝廷担任要职,与玄宗皇帝关系密切。在玄宗朝,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韦元旦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出一幅兴庆池畔的宴游图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盛世景象的热爱和对玄宗皇帝的忠诚,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繁荣。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繁华并不能掩盖内心的忧虑,诗人通过诗作传达出一种对时局变化和家国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