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生谒张侯
李生长七尺,栖栖长自吊。
一饮酒一石,常怀酒瓮小。
一食牛一腔,平生未曾饱。
负剑出门去,满眼荒榛道。
行行何所适,泪下沾襟袍。
李生且收涕,不足苦悲悼。
非无咸池音,夔旷世所少。
不识伯乐氏,飞黄徧牛皂。
我闻张侯者,其人非草草。
六经探精微,九流得指要。
荀况或言兵,杜牧曾深考。
纵横文武术,难以寻常较。
磊磊公侯器,可以镇浮躁。
子将丈二矛,试向伊前掉。
见子伊心喜,扶子出泥淖。
王济牛心炙,李生应得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李白身高七尺,时常独自哀伤。
每饮必尽一石,却常感到酒瓮太小。
每餐都要一头牛,但一生都不曾吃饱。
背起剑来走出家门,眼中满是荒凉的小路。
走到哪里才是归宿,眼泪沾湿了衣襟。
李白暂且擦干泪水,不必如此悲伤。
不是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是缺少像夔那样的演奏家。
不认识伯乐这样的慧眼识才之人,千里马只得在牛群中埋没。
我听说有一位姓张的诸侯,他并非平庸之辈。
他精通六经,领悟九流的精髓。
荀况也谈论过兵法,杜牧曾经深入研究。
他既擅长文学又懂武艺,难以用寻常的标准衡量。
他是贵族般的才器,可以平息内心的浮躁。
你若将那丈二长矛舞动,可在他面前施展。
他会因你而心生喜悦,扶你走出困境。
王济的牛肉烧得美味无比,李白你也应该品尝一下。
去完善
释义
1. 石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守道,号徂徕山人,兖州奉符人,与欧阳修、尹洙等人交往密切,主张改革时弊,是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之一。
2. 李生:此处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以李生作为诗中主人公的代表,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张侯:张嘉贞,唐玄宗时期的贤相,曾官至侍中,后受排挤贬谪。这里用来比喻能赏识人才、提拔后进的贤明之士。
4. 七尺:古代成年男子的身高标准,约为今天的一米八左右。
5. 栖栖:形容四处奔走、无所依靠的样子。
6. 一石:古时的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十斗,这里是夸张地描述李生的酒量之大。
7. 酒瓮:装酒的容器,这里借代喝酒的地方。
8. 一腔:一个肚子的容量,这里用来形容牛的体积之大。
9. 常怀酒瓮小:意思是总觉得自己肚子太小,无法喝够酒。
10. 负剑:佩戴着剑,暗示随时准备战斗。
11. 满眼荒榛道: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荒草丛生的道路,表示环境恶劣。
12. 何所适:要去哪里呢?表示对未来的迷茫。
13. 泪下沾襟袍:眼泪沾湿了衣襟和袍子,形容悲伤之情。
14. 且收涕:暂时收起眼泪,表示要坚强起来。
15. 咸池音:指美妙的音乐,这里借指李生的才华。
16. 夔旷世所少:夔是传说中舜的乐官,这里是赞美李生的音乐才能无人能及。
17. 不识伯乐氏:不了解谁是赏识人才的伯乐,这里借指李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
18.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这里借指有才能的人。
19. 徧牛皂:遍布于各个领域的人才。
20. 六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论语》。
21. 九流:古代对中国学术流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和农家。
22. 荀况:即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3. 杜牧: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写军事题材的诗篇。
24. 纵横文武术:指善于写作论述和兵法的文章。
25. 磊磊:形容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人。
26. 公侯器:形容具有成为王公贵族之才的人。
27. 镇浮躁:抑制浮躁的情绪,保持冷静的态度。
28. 丈二矛:古代一种长矛,这里用来象征武艺高强。
29. 试向伊前掉:尝试在张侯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0. 伊心喜:使张侯心生欢喜。
31. 扶子出泥淖:帮助李生摆脱困境,这里的“泥淖”表示困境的意思。
32. 王济牛心炙: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士,相传他喜欢烤制牛心作为美食,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待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石介为送别李生拜访张侯而作,全诗情感激昂、语调激昂,形象地描绘了李生坎坷不平的遭遇和坚韧不屈的性格。
首联描绘李生长高大却漂泊无定,经常自我怜悯。颔联刻画李生的豪放性格,其喜饮酒,量大如海;喜食牛肉,但从未满足过口腹之欲。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的描绘,凸显李生豪放、坦荡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颈联写李生带着满眼的荒榛,独自上路寻找知音的情景。他胸怀壮志却无法实现,只能泪流沾襟,颇为伤感。然而诗人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悲伤,所以他说“李生且收涕,不足苦悲悼”,希望他能振作精神,面对现实。
紧接着的诗句则暗示李生才华横溢,颇有造诣,只因没有遇到伯乐的赏识,以至于没能施展抱负。这里用“非无咸池音,夔旷世所少”来形容他的才华,以“不识伯乐氏,飞黄徧牛皂”来比喻他未得到知遇的痛苦。
而尾联则以“我闻张侯者,其人非草草”引出张侯的形象,说他是个饱学之士,精通六经,贯通九流,胸有沟壑。接下来还提到一些关于张侯的轶事,如他对兵法的研究和考察,彰显张侯作为贤者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最后一句“子将丈二矛,试向伊前掉。见子伊心喜,扶子出泥淖。王济牛心炙,李生应得咬。”又是对李生未来际遇的热切期望和美好祝愿,期待李生能够得到张侯的指引和提携,从而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生谒张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90年至1040年之间。这一时期,石介是宋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文学、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石介所处的时代,宋朝正处于太平盛世,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士人阶层与官僚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使得许多文人志士开始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石介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石介通过对李生的送别,表达了对于张侯的敬仰之情。张侯是当时的一位知名将领,他在战争中屡建战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石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张侯的崇敬之意,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忠诚勇武精神的颂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