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南中送北使二首

标题包含
南中送北使二首
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张说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凤阁舍人等职。武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传说中的合蒲叶曾经向洛阳方向飘飞,什么时候南风吹来,它又会跟随着北边的使者归来。红颜在岭南暂歇,白头面对秋天的衰落。何时能高唱一曲?层层殿堂难以逾越。有谁怜悯炎热的大海?泪流满襟,血迹沾染衣裳。身负罪名来到繁重的翻译工作,贫穷的愁绪伴随着暮雨的秋天。靠近幽冥的路,围绕着毒气的河流。如今世事如此艰难,但生命仍有追求。感谢遇见你,把我在京都的思念传递给我。离别的心痛在归途中渐行渐远,告别的话语在黄昏时分愈发强烈。听到异族的歌曲不禁泪流满面,芦酒却未能消除我的忧伤。听说边境的战事紧急,深感汉族之羞愧。和平亲善原来是欺骗,款待边塞的人民竟然变成仇恨。释放战俘应该封赏,恢复民众身份还需要多少时间?廉颇果然没有老去,孙叔毕竟没有谋略。如果提到冯唐的事迹,皇上的恩典或许还可以挽回。
去完善
释义
1. 合蒲:古邑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地区。 2. 洛阳:古都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 3. 南风:代指南方地方的事物或气候特点。 4. 岭:五岭,中国南方的主要山脉。 5. 鬼门:古地名,非实指鬼门关,泛指荒凉的地区。 6. 瘴江流:瘴气弥漫的河流,形容偏远且环境恶劣的地方。 7. 重译:在古诗文中常用于描述外邦之地。 8. 穷愁:处于困境和悲伤之中的状态。 9. 暮雨秋:象征秋天的萧瑟天气。 10. 夷歌:古代边境地区的民歌。 11. 芦酒:古代少数民族酿制的用芦叶包裹的酒。 12. 和亲:古代指通过联姻维持与外部势力的友好关系。 13. 款塞:指敌军撤退离开边关。 14. 汉国羞:为中国历史上汉朝的耻辱而感到羞耻。 15. 孙叔:孙叔敖,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曾出使越国请求支援。 16. 冯唐:西汉时期魏尚的门客,由于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信任。 17. 皇恩尚可收:表示皇帝的恩情尚未断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送别友人赴边关的诗,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开篇以“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写来,寓意友人的离家远行;次联则表达了对朋友早日平安归来的期望。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边疆恶劣的环境以及“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的生活状况,以示对朋友境遇的担忧。 面对这样的形势,诗人劝勉友人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把握生活的机遇,并鼓励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才能。同时,诗人提醒朋友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期待,认为只要团结一致,勇敢地面对困难,就能够渡过难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中送北使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张说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 在这期间,张说作为朝廷重臣,曾多次出使外地,对边疆地区的情况有深入了解。他在诗中将南北两地的风光、民情进行对比,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时,唐朝正处于繁荣阶段,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由于国家的开放政策,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不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