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首 其一
兀兀不忘机巧,灰来已得纯。
虚明无间断,净妙绝疏亲。
密户寒灯晓,灵花古洞春。
回途赓雪韵,门里绿苔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不断地追求智慧与技巧,但当你放下心中的包袱时,你已经得到了纯净的心境。
你的心灵一片空明,没有任何杂念,这种奇妙的境界让你感到无与伦比的舒畅。
在寒冷的清晨,密室里的灯火显得格外明亮,而在古老的洞穴中,灵性的花朵正在绽放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回到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雪花飘落的景象,而那绿苔覆盖的大门后面,也许就是新的生活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去完善
释义
1. 兀兀:来源于汉语词汇,意为昏昏沉沉的样子,这里形容忘记心机机巧的状态。
2. 灰来:佛教用语,指消除欲望和执着的境地。
3. 无间:没有间断。
4. 净妙:纯净美妙的景象。
5. 密户:指幽深的地方。
6. 灵花:佛教语,比喻仙佛所显示的灵迹。
7. 古洞:古老的山洞或洞穴。
8. 回途:回去的路。
9. 赓:继续。
10. 雪韵:与雪有关的诗句或诗意。
11. 门里:门户之内。
12. 绿苔:绿色的青苔。
去完善
赏析
《偈颂十首·其一》是宋僧释清了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位僧人修行、禅定的情景,以及他对于生命、世界的感悟。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表达了禅宗佛教的精神境界和超脱尘世的境地。
首先,“兀兀不忘机巧”这句描绘了僧人修行时专注的心态。“兀兀”表示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忘机巧”则意味着时刻警惕着世俗的机巧与欲望。这种心态反映了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净化。
其次,“灰来已得纯”则是说在经历了尘世纷繁与种种困扰之后,心灵的火焰逐渐熄灭,心灵得以回归纯净。这里以“灰”暗喻世俗的烦恼,“已得纯”则表示达到精神宁静的状态。
接下来的“虚明无间断,净妙绝疏亲”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的理解。“虚明”意为光明与虚空相接,象征着无尽的智慧;“无间断”意味着这种智慧始终贯穿在生活中。而“净妙”则是对内心世界纯净、美妙的描述。“绝疏亲”则意味着超越了世间的亲疏之别,体现出一种彻底的超脱境界。
在“密户寒灯晓,灵花古洞春”这两句中,诗人分别用“密户寒灯晓”和“灵花古洞春”这两个意象来形容禅修的生活环境和内心的感受。前者描绘了夜晚寂静而神秘的氛围,后者则以春天繁茂的花卉象征生命的勃发。这两个画面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清幽环境,为禅修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最后,“回途赓雪韵,门里绿苔新”这两句诗人又回到尘世中来。“回途”指修行者从禅修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而“赓雪韵”意指与白雪共奏和谐之音。“门里绿苔新”则表明修行者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内心的洁净与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通过对僧人修行的生动描绘,传达了禅宗佛教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人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和意境,展现了禅宗文化特有的智慧和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十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释清了所创作的佛教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金、南宋、蒙古三国鼎立,战争频繁。
释清了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人,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被任命为寺庙住持,但在战乱中被迫四处流亡。他的作品大多表达了他的宗教信仰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禅宗文化在中国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和僧人都热衷于探讨禅理。释清了的诗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佛教教义的真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