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一后生作
后生后生,忽犯天嗔。
前生恶业,今生缥身。
老僧救汝,归奉母亲。
诸恶莫作,免得祸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后生:指年轻人,少年。
2. 天嗔:上天的愤怒,这里指遭遇不幸之事。
3. 前生恶业:前世所造的罪孽。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前世行为影响,此处的“恶业”即指不好的行为。
4. 今生缥身:在今生成为孤儿或无家可归之人。缥,一种颜色;这里引申为孤独、无助。
5. 老僧:老年僧人,作者自指。
6. 归奉母亲:回到母亲的怀抱,这里指重回家庭的庇护。
7. 诸恶莫作:意为不要做各种坏事,以免招致祸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释道济(即活佛济公)为帮助一个误入歧途的后生所作。首句“后生后生,忽犯天嗔”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后生突然受到天谴的关切。接下来的两句“前生恶业,今生缥身”则揭示出这位后生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前世积累了恶业,导致今生受苦受难。诗人出于慈悲之心,决定出手相助,让他重新回归母亲的怀抱。而最后两句“诸恶莫作,免得祸临”则是诗人为后生指引的方向,告诫他要抛弃恶行,避免再次招致祸患。整首诗充满了活佛济公的慈悲与智慧,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为救一后生作》是宋代高僧释道济(济公)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其时中国正处于金、南宋并立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济公作为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侣,以其超脱世俗的态度和神奇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济公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坎坷丰富。身为天台宗僧人,他秉承着菩萨行精神,致力于民间救助。当时的民众生活困苦,战乱频繁,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闯荡江湖,求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济公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心。
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极大地影响了济公的文学创作。由于金兵南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民生凋敝。在这样混乱的年代,济公选择以诗歌为载体,传递出他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同情。他以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巧妙地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教义,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