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辞
过黎阳而遂西兮,烦嘉友之临饯。
道踌躇而屡顾兮,忽背驰而不可挽。
幸介弟之勤我兮,守权舆其益坚。
人情岂其恶逸兮,虑我修涂之易倦。
粲高原与平隰兮,冰雪凛其同践。
山负石以当迳兮,泥飞屐以相溅。
喜招招以卬涉兮,又风涛之交战。
几四载之皆乘兮,初不悟其巳远。
亦既降乎庐阜兮,县尹告以舟办。
谋不主于云梦兮,果若大江之为限。
分渚陆之异遵兮,弟亦曰予将返。
试往阅于千帆兮,前车近其当鉴。
挟忠信以临深兮,犹一觇而色变。
爱我者于是而委去兮,吾然后知所恃之惟天。
宁戒惧之遂忘兮,托命于南公之鸡犬。
舍亲戚与坟墓兮,初岂以易刍豢。
抑甚珍其所怀兮,每欲弃置而未忍。
行四方以经营兮,膂力犹幸其可勉。
荆又用武之国兮,庶几少施乎吾辩。
至天性之燥湿兮,盖终身陋巷而不厌。
非将老无闻之为病兮,且安往而不乐其贫贱。
独夫人之信此兮,跂予望之而不之见。
秋兰何时其可致兮,聊以报乎足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了黎阳就转向西方,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
前行的道路充满曲折,我们忽然分开无法挽回。
幸好有弟弟陪伴着我,他坚守着信念更加坚定。
人之情性厌恶孤独,忧虑我的旅程容易疲倦。
走过的平原和山地,一同经历了冰雪风霜。
山路险峻,泥沙和木屐一同飞溅。
喜欢欢欣鼓舞地爬山涉水,又遇到了波涛汹涌的风浪。
四年间都一起度过,当初没有意识到已经走了很远。
后来抵达了庐山,县令告诉我们船已备好。
我们的计划并不包括云梦,结果大江成了界限。
分别后各自选择路径,弟弟也说他要回去了。
试着去看了千帆竞渡,以先前的经历为鉴。
在关键时刻保持诚信,脸色依然会改变。
爱我的人会因此离开,我才明白可以依靠的只有上天。
或许我已忘记了警惕和谨慎,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南公的家中。
告别了亲人和祖坟,难道是为了简单的食物?
我非常珍视自己的抱负,每次想要放弃都不忍心。
我在四处奔走谋生,庆幸还有力气可以勉强支撑。
湖北是一个军事重地,希望我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面对天气的变化,即使住在简陋的住所也不觉得厌烦。
不是老了就没有名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讨厌贫困和地位低微。
只有有人真正相信这些,抬头期盼却看不到对方的身影。
那盆秋兰什么时候能送到呢,就用这个来回报他的关心和期待吧。
去完善
释义
1. 黎阳: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这里是作者启程的地方。
2. 西:向西行进。
3. 嘉友:亲朋好友。
4. 临饯:临别赠言。
5. 踌躇:犹豫,彷徨。
6. 背驰:离别,分别。
7. 挽:挽留,牵制。
8. 介弟:兄弟间年龄相近的人。这里指作者的弟弟。
9. 勤我:关心我,帮助我。
10. 权舆:事物起始。
11. 人情:人之常情。
12. 逸:安逸,舒适。
13. 修涂:长路,长途跋涉。
14. 介弟:兄弟间年龄相近的人。这里指作者的弟弟。
15. 高原与平隰:高低起伏的土地。
16. 冰雪凛:寒冷的天气。
17. 山负石以当迳:山中背着石头当作小路。
18. 泥飞屐以相溅:走在泥泞的道路上,鞋子被泥巴弄脏。
19. 招招:招手,邀请。
20. 卬涉:涉水,渡河。
21. 风涛:狂风大浪。
22. 四载:四年。
23. 庐阜:庐山,位于江西省。
24. 县尹:县令。
25. 舟办:准备船只。
26. 云梦:湖泽名,位于湖北省。
27. 大江:长江。
28. 渚陆:洲渚和陆地。
29. 分异遵:分开走不同的道路。
30. 千帆:许多船。
31. 前车:前人的经验。
32. 忠信:忠诚和信任。
33. 临深:面临困境。
34. 持者:依靠的人或物。
35. 委去:离去,离开。
36. 戒惧:警惕戒备。
37. 南公之鸡犬:比喻信任的朋友。
38. 舍亲戚与坟墓:舍弃亲人和故乡。
39. 刍豢:泛指美食佳肴。
40. 抑:表示选择的连词,相当于“或者”。
41. 怀:心怀,心情。
42. 行四方以经营:四处奔走谋求生计。
43. 膂力:体力。
44. 勉:尽力,努力。
45. 荆:楚国,这里指湖北一带。
46. 用武之国:军事强国。
47. 庶几:也许可以,或许能够。
48. 少施:稍稍施展。
49. 辩:才智,才能。
50. 至天性:天生的品性。
51. 燥湿: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52. 终身陋巷而不厌:指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
53. 安往:到哪儿。
54. 贫贱:贫困卑贱的地位。
55. 独夫人:只有人。
56. 信此:相信这个道理。
57. 跂予望之:踮起脚尖期望看到。
58. 秋兰:兰花的一种,花期在秋季。
59. 报:报答,回馈。
60. 足茧:脚茧,走路走多了长出的硬皮。
去完善
赏析
罗愿的《寄远辞》是一首寄托诗,他借离别之际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人生观。本诗的特色在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开篇,作者以“过黎阳而遂西兮,烦嘉友之临饯”描绘了自己即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接下来,他用“道踌躇而屡顾兮,忽背驰而不可挽”传达了离别的无奈与不舍。
紧接着,罗愿强调了自己的信仰和决心:“幸介弟之勤我兮,守权舆其益坚。人情岂其恶逸兮,虑我修涂之易倦。”这里,他将坚定的信心寄托在兄弟情义上,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品质。
此外,诗人通过“粲高原与平隰兮,冰雪凛其同践。山负石以当迳兮,泥飞屐以相溅。喜招招以卬涉兮,又风涛之交战。”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最后,诗人通过“爱我者于是而委去兮,吾然后知所恃之惟天。宁戒惧之遂忘兮,托命于南公之鸡犬。”这一节,表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朋友的信任,传达了一种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罗愿的《寄远辞》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厚的情感描绘,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朋友深厚情谊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远辞》是南宋诗人罗愿(1136-1184)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165年至1184年之间,即南宋孝宗年间。在这段时间里,罗愿作为一位文人,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失败、家族事业的重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盛行,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罗愿在多次科举考试中未能取得好成绩,这使他感到失望和沮丧。此外,他还需要承担家族的农业事业,这使得他在追求文学创作的同时,还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罗愿创作了《寄远辞》这首诗。通过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关怀。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既展示了罗愿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