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游山
烟萝穿几重,柴车倦驱驾。
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
主僧闻我来,曳杖出相迓。
揖我坐虚阁,登临欠台榭。
老屋数椽余,风物自闲暇。
古木出云杪,遥岑来竹罅。
下临一泓水,涵光冷相射。
但能了此生,未遽惭大厦。
我本山中人,偶失学圃稼。
为米聊复留,两同僧过夏。
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
是处皆南山,何必东篱下。
悠悠去忘归,宁畏长官骂。
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
明朝过桃溪,溪女莫相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雾弥漫穿越了几重山林,驾驶着简陋的车子行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间,寻觅到了悠扬的钟声和磬声,发现它在山腰的僧舍里传扬出来。寺庙里的主持听到我的到来,就手拄拐杖出来迎接。然后邀请我在空旷的楼阁上坐下,渴望着登上亭台和水榭。这古老的寺庙仅有几间破旧的屋子,但是周围的风景和氛围却显得非常悠闲自在。高大的树木从山顶云雾中冒出头来,远处的山峦如同绿色的屏风出现在竹林的裂缝中。寺庙下方流淌着一条小溪,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微冷的阳光。只要我能过上这种生活,即使不能居住在大房子里也没有关系。本来我就出生在山里,偶尔失去了种植的机会。只是为了换点米钱暂时留下,跟僧人一起度过炎热的夏季。如果有可以泛舟的水流,或者有好心的竹屋主人愿意让我们借宿一晚,我们都会欣然前往。在这周围都是南山的地方,又何必跑到遥远的东篱之下呢?就这样悠哉游哉的离开并忘却归来,也不怕长官的责骂。松间的月光苦苦挽留客人,让我们在清爽的夜晚徘徊流连。明天早上我们就经过桃花溪,希望那里的村女不要感到惊讶。
去完善
释义
1. 烟萝:指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2. 柴车:简陋的木车。
3. 钟磬:佛教寺院的敲钟声。
4. 山腰:山的半中腰。
5. 僧舍:僧侣居住的房屋。
6. 主僧:主持的僧人。
7. 相迓:迎接。
8. 虚阁:悬空建造的楼阁。
9. 台榭:台和榭,均为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
10. 风物:风光景色。
11. 闲暇:宁静闲适。
12. 古木:古老的树木。
13. 遥岑:远处的山峰。
14. 竹罅:竹林的缝隙。
15. 涵光:月光或日光在水中闪烁。
16. 大厦:高大的房子,这里指城市中华丽的房屋。
17. 山中人:居住在山中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8. 偶失学圃稼:偶尔放弃耕种。
19. 为米聊复留:为了谋生暂时留下。
20. 舟家:船夫。
21. 竹宅:竹子搭建的房屋。
22. 是处:处处,所有的地方。
23. 南山:泛指南方的山。
24. 东篱下: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这里表示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25. 悠悠:悠闲自在。
26. 去忘归:离开后忘记回来。
27. 宁畏:不怕。
28. 松月:松树下的月光。
29. 清夜:寂静的夜晚。
30. 明朝:明天。
31. 桃溪:桃树旁的溪流。
32. 溪女:住在溪边的女子。
33. 莫相诧:不要惊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陈知柔与友人游历天台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体验。开篇作者用“烟萝穿几重,柴车倦驱驾”来形容山路的蜿蜒曲折和自己的疲劳。接下来,作者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听到了寺庙的钟声和磬声,于是找到山腰的僧舍进行休息。在僧舍中,作者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然后,诗人在僧人的引领下登上了高处,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感到心旷神怡。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提到寺院的老房子虽然简陋,但环境却十分宜人。
诗歌的下部分描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表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且愿意暂时抛开世俗的烦恼,过上这样的生活。诗人还与僧人共度夏季,表示自己与僧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作者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认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美好。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希望可以像佛教一样忘却尘世的烦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首诗既赞美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体现了作者对宗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游山》是南宋诗人陈知柔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相对峙,但由于宋金的和平协议,两国关系相对稳定。这一时期,南宋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山水风光,并以此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
陈知柔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受到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影响。他在年轻的时候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官归隐。在隐居期间,他开始潜心研究诗歌,并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在天台游山的过程中,陈知柔领略了天台山壮丽的美景,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天台游山》。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天台山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