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

标题包含
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
欲将兴废问洪钧,来谒孤坟独怆神。 千载高风余凛凛,一池秋水自粼粼。 门前帆影来天际,林杪钟声落海滨。 此道寥寥今复振,不应渔水是东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探究历史的兴衰,我来到这座孤独的坟墓前,心中充满了哀伤。 千年前的风范依然令人敬仰,一池秋水泛起丝丝波光。 门前的帆船在天际航行,树林间的钟声回荡在海滨。 如今这条路又开始繁荣,不应该让渔船成为东边的邻居。
去完善
释义
1. 谒:拜访;拜见。 2. 姜相:指姜子牙。 3. 洪钧:这里指天,苍天。 4. 怆神:伤心、悲痛。 5. 千载:千年。 6. 高风:高尚的品德。 7. 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8. 粼粼:形容水波相连的样子。 9. 门:城门。 10. 天际:天空与地面交界处。 11. 林杪:林梢,树梢。 12. 海滨:海边。 13. 此道:这里指姜子牙之道。 14. 寥:稀少。 15. 复振:再次兴起。 16. 不应:表示不应该。 17. 渔水:即钓鱼台。 18. 东邻:指东方邻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是作者陈知柔在访问南宋爱国将领姜世荣的坟墓时所作。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姜世荣烈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首联“欲将兴废问洪钧,来谒孤坟独怆神。”点明主题,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以及来到姜相坟前的哀痛心情。洪钧指造化、命运,意味着诗人想从历史和命运的角度探讨国家的兴衰。诗人拜谒姜世荣之墓,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历史的哀痛。 颔联“千载高风余凛凛,一池秋水自粼粼。”赞美姜世荣的高尚品质和凛然气概跨越千年仍令人敬仰,同时也以秋水喻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这句诗句既表达了对英雄的颂扬,也流露出时光荏苒、英雄已逝的惋惜。 颈联“门前帆影来天际,林杪钟声落海滨。”描绘了姜相坟周围的景致:海天相接处的帆影,树林上方传来的钟声。这两句诗以景色衬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庄重的氛围,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尾联“此道寥寥今复振,不应渔水是东邻。”结尾两句表达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尽管路途艰辛,但希望仍旧存在;不应该让邻国超越我们。这一联进一步强调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以及他对国家振兴的信心和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关于祭拜姜子牙之墓的诗,诗名为《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由南宋著名文人陈知柔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 在这个时期,陈知柔作为一名士人,深感国家命运的沉重。当时,南宋正面临着金国和蒙古的威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种背景下,陈知柔希望通过祭祀姜子牙,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国家的忧虑。 姜子牙,即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在商朝末年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因此,陈知柔通过拜祭姜子牙之墓,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希望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此外,陈知柔在这首诗中还提到了邓经略。邓经略是南宋的一位名将,他曾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取得过重要的胜利。陈知柔以邓经略为榜样,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 总的来说,《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这首诗歌,是陈知柔在南宋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表达。他以祭拜姜子牙为契机,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