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乐
春生岘首东,先煖习池风。
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
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来到岘首的东边,最先感受到的是习池和暖的风。
轻拂水面,刚刚可以看到绿意;惊动树林,还未看到花朵盛开。
汉水边的女子在游玩,桑树下的老人向庞公请教问题。
我把记载着友谊的匕首铭记在心,曾经把它给孔融看。
去完善
释义
1. 岘(xiàn)首:指岘山之南的山麓,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采地,因位于山南,故称岘首。现在属于中国湖北省襄樊市辖区。
2. 习池:即白水塘。在今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东南。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微与刘备论天下英雄的地方。后人因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白水游鱼”之说。
3. 渚(zhǔ):水中小洲或水边平地。
4. 游汉女:这里是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他穿越了桃花林找到了桃花源,见到了避秦时的居民。
5. 桑下问庞公:这里是化用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典故,杜预注:“乐郑国之政,笑我独贤也。”这里的“笑我独贤”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自谦,表示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够而让别人笑话。
6. 怀中刺:指古代书信中的一句誓言或保证。“怀中刺”这个词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乐郑国之政,笑我独贤也。”在这里,诗人用“怀中刺”来表示自己品德高尚,有决心担当重任。
7.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任北海相、青州刺史等职,封武成侯。后因反对曹操被曹操杀害。
去完善
赏析
《襄阳乐》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襄阳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首联“春生岘首东,先煖习池风”,诗人以春天景色的变化开篇,表现出了襄阳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温暖气候。
颔联“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则通过对拂水和惊林的描述,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这两句诗描述了人们在河畔嬉戏游玩的情景,以及向庞公请教问题的画面,表现了襄阳人民和谐安宁的生活状态。
尾联“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则以孔融的故事作结,寓意着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失,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美好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襄阳乐》是唐代诗人郑锡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和表达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贞观年间(626年-649年),这是一个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郑锡作为一位文人雅士,时常游历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他在游览湖北省襄阳市时,被当地的壮丽山水所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通过对襄阳城外水色山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郑锡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盛世阶段,国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郑锡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