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校尉征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
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
玉靶半开鸿已落,金河欲渡马连嘶。
会当系取天骄入,不使军书夜刺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校尉率领士兵征召从遥远的西部出兵,在分营地组织骑兵跨过了龙溪。
沙漠平整,胡人的足迹被风吹散,雾气让烽火的道路变得迷茫。
半开的弓箭射中了大雁,金色的河流上战马嘶鸣。
终有一日我们将擒获那骄纵的人,不让战争的消息在深夜扰人心扉。
去完善
释义
1. 出塞西:指远出边疆。
2. 别营分骑:指分别安置士兵。
3. 龙溪:古河流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市附近。
4. 沙平虏迹:描述边境地区沙子铺满原野的景象。
5. 雾失烽烟:形容战场雾气中的烽火。
6. 玉靶半开鸿已落:用弓箭瞄准猎物,比喻做好准备。
7. 金河欲渡马连嘶:描绘渡过金河时马匹的嘶鸣声。
8. 天骄:古代北方民族对匈奴的称呼,这里指代敌人。
9. 军书夜刺闺:战争期间传递军情的紧急文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疆征战的诗歌。郑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将士兵出征的艰辛与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校尉征兵的场景开篇,勾勒出一幅紧张的战斗气氛。接着,诗人在描述战斗场景时,巧妙地运用了“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这样的诗句,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沙漫天、烽烟四起的战场。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玉靶半开、金河欲渡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期许:要将敌人击败,不再让战争成为家庭的牵挂。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关切,又歌颂了士兵们的英勇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塞曲》是唐代诗人郑锡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朝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对外扩张,边疆战争频繁。
郑锡在青年时期,曾有过戍边经历,对边疆生活和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他的诗歌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和战争场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战士们的同情。
在那个时代,唐朝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经常派遣军队出征边疆。这些远征军往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高昂的士气压力,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战斗赢得了社会的尊敬。然而,频繁的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郑锡在《出塞曲》中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曾经参与过的战争的回忆和反思。他既赞美了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又对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唐朝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