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塞

标题包含
出塞
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 辽海云沙暮,幽燕旌斾愁。 战余能送阵,身老未封侯。 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了,山川间一片金黄,满是落叶。我掩面流泪,遥望着北方的营州。 黄昏时分,辽海的天空布满沙尘,那片幽静的地方,战场上的旗帜正飘扬着忧虑。 战争过后,士兵们可以安全地返回阵地,但我已经年老体衰,无法建功立业。 离开家乡已有三千里之遥,我的心却还眷恋着家中的红颜知已。
去完善
释义
1. 关山:泛指关隘山川之地,这里是边境地区的代称。 2. 落叶:比喻秋天萧瑟的景象。 3. 营州:古地名,位于今辽宁省一带,是当时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 4. 辽海:这里指的是辽河流域地区,即现在的辽宁一带。 5. 云沙:形容沙漠或旷野的迷茫景象。 6. 幽燕: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这里用以泛指北方边陲。 7. 旌斾:古代军队的旗帜,这里用来代指军队。 8. 战余:战争过后。 9. 送阵:战场上观察敌军阵型。 10. 未封侯:未能立下军功被封为诸侯。 11. 去国:离开国土,这里是离开祖国边境的意思。 12. 三千里:表示距离遥远。 13. 红粉楼:指美女所在的楼阁,这里用来代指诗人心中思念的人所在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出塞》是唐代诗人郑锡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及感慨自身遭遇的诗作。全诗以秋天的景物为背景,展现出一幅辽阔的边疆画面。诗人通过对关山、落叶、辽海、幽燕等地的描述,表达了对于战争与生活的忧虑,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通过关山、落叶等意象勾勒出边塞秋天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担忧的心情。“掩泪望营州”意味着诗人在这个特殊时刻,心中充满了泪水。 颔联“辽海云沙暮,幽燕旌斾愁”,辽海和幽燕分别指代北方的海域和山区,云沙暮则描述了边疆的辽阔与黄昏时的凄迷。旗子(旌)和马(旆)通常代表军队,这里表达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忧虑和哀愁。 颈联“战余能送阵,身老未封侯”,表明诗人虽然参与了战斗并经历了多次胜利,但尚未获得封赏,体现了他对未能建功立业的感叹。 尾联“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红粉楼比喻女性或家乡,此处诗人表达了自己离家三千里的距离,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整首诗借助于对秋天边塞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这种情感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也表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塞》是唐代诗人郑锡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贞观年间,即公元626年至649年之间。这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被誉为“贞观之治”。 在贞观年间,郑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描绘边疆风光、表达戍边将士豪情为主。据史书记载,郑锡曾参与边疆战事,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因此他创作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现实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锡的《出塞》描述了边疆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忠诚报国的崇高信念。诗句中的“长云暗雪山”、“瀚海阑干百丈冰”等描绘了边疆风光的壮美,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传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这首诗歌颂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的提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