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野步二首 其二
空涧寒探月,高斋客聚星。霜分破窗白,山献隔帘青。窥水知僧定,占云识地灵。时时惊鹤梦,木叶下危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映照空旷的山谷,高阁中宾客相聚如星星般闪耀。
寒气在窗户上凝结成霜花,透出一片洁白,远山在窗帘后呈现一抹青翠。
通过水面波纹的微动,可以感知到僧侣的静谧冥想;而观察云彩的变化,更能体会到土地的神奇力量。
不时地,天空中的鹤群被惊醒,它们从梦中回到现实,树叶纷纷扬扬飘落在孤独的小亭子上。

去完善
释义
1. 香山:中国有多处著名的香山,这里可能是指北京香山公园,也可能是其他地区的香山。
2. 野步:在野外漫步或游赏。
3. 二首:这首诗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4. 空涧:空旷的山涧。
5. 寒探月:月光照射在山涧之中,显得有些寒冷。
6. 高斋:高楼,阁楼。
7. 客聚星:形容客人众多,如同星星聚集在一起。
8. 霜分破窗白:窗户被霜分成几部分,显得分外明亮。
9. 山献隔帘青:隔着帘子也能看见青山。
10. 窥水知僧定:从水中可以观察到僧人的安静状态。
11. 占云识地灵:根据云彩的形状判断这个地方的灵气。
12. 鹤梦:指悠闲自得的生活。
13. 木叶下危亭:树叶从高高的亭子上飘落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香山秋日郊野的清幽景象。开篇两句,“空涧寒探月,高斋客聚星”,写出秋夜寂静,涧水显得冷清而洁净,而诗人则在雅致的书房中与友人相聚。接下来四句,写霜露带来白色,使得窗户分明,青山被窗帘隔断,露出一片青色。而透过水面能看到僧人在冥想,通过天空的云可知这里土地肥沃、风景秀美。结尾两句,描述突然被惊醒的鹤从梦中醒来,落叶飘落在险峻的小亭之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日山林图,充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香山野步二首 其二》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舒亶创作于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的作品。在这段时间里,舒亶因为才学出众,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得以进入仕途,曾任秘书省著作郎、实录院检讨官等职。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党争激烈,舒亶一度受到排挤,使他深感忧虑和无奈。
在熙宁年间,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内部,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旧两党的尖锐对立;外部,北方的辽金等游牧民族不断侵扰边疆。在这样的背景下,舒亶一方面要面对朝廷中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国家的安危。这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流露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关切之情。
在这首诗中,舒亶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又以“秋风又作今年信,未抵清谈见道人”的诗句,暗示了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寻求真理、保持本心的愿望。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舒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遭遇和心境,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