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潇湘曲送复上人之湖南
潇湘露白西风起,江竹斑斑澧兰紫。神僧八月溯星河,木杯飞渡潇湘水。潇湘两岸遥相望,仙人霞裾白霓裳。炯炯吴丝照清浦,凤梭制锦回龙章。翠管银笺为谁写,璚佩蠙珠烂盈把。兰桡归来江渚空,五两悬风疾于马。鹧鸪啼雨苍梧秋,渺渺吴云天尽头。翠珉刻得蛟龙字,寄逐南鸿湘水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江边的白露随西风飘起,斑驳的斑竹和紫色的澧兰花映入眼帘。八月的神僧在星河中逆流而上,他用木制的杯子渡过湘江的水。远远望去,湘江的两岸仙人们的彩霞般的衣襟和白霓裳清晰可见。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清澈的水面,纺织娘忙碌地织着龙纹锦缎。翠绿色的竹管和银色的纸是用来为谁书写的呢?它们如同斑斓的珍珠般闪闪发光。兰舟驶回了空旷的沙洲,五两风吹过,如疾驰的马。鹧鸪在烟雨中的苍梧啼叫,遥远的江南天际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用翡翠雕刻的蛟龙文字,随着南飞的鸿雁一起流向湘江。
去完善
释义
1. 赋得:古代科举考试中选取古人诗句为题,要求应试者按照题目寓意作文的一种形式。
2. 潇湘:古地区名,泛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和湘江流域。
3. 露白:露凝为霜,色泽变白。
4. 西风:即秋风,相对于春风而言。
5. 江竹:江边竹林。
6. 斑斑:形状各异的斑点,此处形容竹叶的颜色。
7. 澧兰:湖南澧水流域特产的一种兰花,喻指复上人来自湖南。
8. 溯星河:星河流转,比喻时间流逝。
9. 木杯:古代僧人坐禅用的木制器具。
10. 潇湘水:即潇湘地区的水流,此处以之代指潇湘地区。
11. 遥相望:形容相距遥远但仍能相互看见。
12. 霞裾:彩云般的衣襟,用以形容神仙的形象。
13. 白霓裳:白色的霓裳,古代传说中神仙所穿的衣裳。
14. 炯炯:明亮的样子。
15. 吴丝:吴地生产的丝绸。
16. 清浦:清澈的溪流。
17. 凤梭:神话传说中的凤凰所衔的神奇织具,相传用它织出的布匹有五彩斑斓的花纹。
18. 回龙章:纺织出龙的图案。
19. 翠管:绿色的玉管,此处用作书写工具。
20. 银笺:白色笺纸。
21. 琼佩:珍贵的玉佩。
22. 蠙珠:蚌珠,比喻珍贵的事物。
23. 兰桡:用木兰树制作的船桨,此处代指船只。
24. 五两悬风:五两,古代测风器;悬风,风中飘动的样子,形容风很大。
25. 鹧鸪啼雨:鹧鸪鸟在雨中啼叫。
26. 苍梧:古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27. 吴天:吴地的天空,此处以之代指潇湘地区的天空。
28. 翠珉:绿色的美石,此处指刻有龙字的石头。
29. 蛟龙字:传说蛟龙善于写字,此处用来形容字迹优美。
30. 南鸿:南方的大雁,用以传递信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八月秋天的景色以及湘江边的生活情景。刘敬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象征手法,用“潇湘露白”来象征季节和时间的更替,而“西风起”则暗示着生活变迁、离别时刻的到来。接下来的描述则描绘了湘江的美丽景象:“江竹斑斑澧兰紫”,意味着竹子与兰花共同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接着,诗人通过“神僧八月溯星河,木杯飞渡潇湘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期待。诗歌中“炯炯吴丝照清浦,凤梭制锦回龙章”部分则表达了希望对方在异地能够得到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同时,“翠管银笺为谁写,璚佩蠙珠烂盈把”则象征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也透露了对朋友前途的祝福。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兰桡归来江渚空,五两悬风疾于马”描述了友人离去后的孤独感,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最后,“鹧鸪啼雨苍梧秋,渺渺吴云天尽头”部分则表现了秋天湘江边的生活情景,而“翠珉刻得蛟龙字,寄逐南鸿湘水流”则为全诗作了结尾,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将这份美好的祝愿传递到遥远的地方,让湘江的水永远承载着这份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潇湘曲送复上人之湖南》是明代刘敬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正值明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然而,尽管外部环境相对和平,但诗人刘敬的内心却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在当时,刘敬的人生经历了不少起伏。他曾做过翰林院编修、礼部员外郎等官职,但因直言不讳的性格和廉洁奉公的品质,屡遭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赋得潇湘曲送复上人之湖南》,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世道的忧国忧民之心。
与此同时,明朝中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刘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首诗中,他以潇湘曲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惋惜,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