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言

标题包含
感言
可叹舫鱼尾已赪,我梁我笱尚纵横。只图错饵迎阳□,宁使吞舟漏巨鲸。衡泌恐无饥可乐,巢由难免梦犹惊。安民不识先勿扰,方谓青苗法可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渔舟之尾已红,我的鱼梁和鱼篓仍显交错。只期望能偶然遇到大鱼,又怎会让吞舟的大鱼漏网?在简陋的居所中依然快乐,但即使高士也不能免俗,梦中也会惊慌。让百姓安宁自然不会先来打扰,这就像实行青苗法那样可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可叹舫鱼尾已赪:感慨船尾部的鱼尾已经变红,比喻事态的紧迫。 2. 我梁我笱尚纵横:比喻自己的才能和技艺尚未充分发挥。 3. 只图错饵迎阳□:只愿以错误的诱饵去吸引阳光,形容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 4. 宁使吞舟漏巨鲸:宁愿让大鱼漏网也不想让小鱼受到伤害,表达了宁可放过有罪之人,也不冤枉无辜的态度。 5. 衡泌恐无饥可乐:担心如同在水边的衡山、泌水那样的宁静生活无法实现。 6. 巢由难免梦犹惊:比喻即使身处宁静之处,也无法避免内心的忧虑和惊恐。 7. 安民不识先勿扰:让民众安宁安定,不要过早地打扰他们。 8. 方谓青苗法可行:认为青苗法是可行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得到资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感言》,作者刘敬。诗中通过描述渔船捕鱼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与感慨。首联“可叹舫鱼尾已赪,我梁我笱尚纵横”,描绘了渔船在江河里纵横穿梭捕鱼的场景。颈联“只图错饵迎阳□,宁使吞舟漏巨鲸”,则说明了渔民们为了捕捉大鱼而设置了各种诱饵,即使有可能让巨鲸逃脱也在所不惜。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一种观点: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 颔联“衡泌恐无饥可乐,巢由难免梦犹惊”,表明那些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人们虽然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但也无法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忧虑。尾联“安民不识先勿扰,方谓青苗法可行”,则表达了诗人的担忧:如果人民还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那么推行新的政策——如青苗法——可能会导致民众的不满和不理解。整首诗通过对渔民捕鱼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的关切与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言》是唐代诗人刘敬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夕,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一时期,刘敬作为一位普通的文人墨客,目睹了国家政治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他的生活境遇也是颇为坎坷,曾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无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 在《感言》这首诗中,刘敬以“空有凌云志,不见长安花”表达了对朝廷昏庸无能的不满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他借助于这句诗,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总的来说,《感言》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乱前夜的政治动荡和人文精神的无尽探索。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敬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位正直文人墨客的风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