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牧童牵牛图
乌获曳牛尾,力大无用处。童子络其鼻,不鞭引之去。可知万夫杰,难敌一字恕。顺从逆不从,《吕览》良可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获拉着牛的尾巴,尽管力气很大却没有发挥作用。小孩子拿着绳子套住牛的鼻子,不用鞭子就能轻松地引导它走。由此可见,即使有万千英雄豪杰,也难以抵挡一个“恕”字的威力。我们应该顺从正义,而不是顺从邪恶,这正是《吕氏春秋》中值得借鉴的道理。
去完善
释义
乌获:古代大力士。 曳:拖,拉。 杰:杰出的人。 逆:违反。 《吕览》:即《吕氏春秋》,战国时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部著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牧童牵牛的情景作比喻,寓意治国之道应重视道义和德治。诗中提到“乌获曳牛尾,力大无用处”,暗示即便有强大的力量,如果不善加引导,也难以发挥作用;而“童子络其鼻,不鞭引之去”则描述了牧童用绳索牵着牛的鼻子,无需鞭打就能让牛听从指挥,这体现了道义的威力。诗人认为,即使是万人之英(“万夫杰”)的力量,也无法与一个“恕”字相比拟,这个“恕”字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稳定。最后两句“顺从逆不从,《吕览》良可据”,提醒我们要遵循顺从道义的原则,而非简单地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传达了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牧童牵牛图》是宋代诗人刘敬的一首题画诗,见于刘敬的《刘敬集》。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牵牛画面,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乡土风光的热爱和对平民百姓的关切。
创作时间为公元11-12世纪的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在这个背景下,刘敬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的作品往往洋溢着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一生波折不断,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
在北宋时期,虽然城市经济日渐繁华,但农村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依托。这幅《牧童牵牛图》展示出当时乡村的朴素生活,牧童天真无邪的形象与老牛温顺稳健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景象,令人陶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被城市的喧嚣所替代,使得人们对这样的田园生活产生了更多向往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