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旧挽汪隐君

标题包含
旧挽汪隐君
遗碣鑽辞掩夜台,修文空叹逞馀才。 鹿坡明月成惆怅,不见高人自往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遗碣钻辞掩夜台,修文空叹逞馀才。鹿坡明月成惆怅,不见高人自往来。 译文:夜台上覆盖着古人遗留的文字,我们努力研读也只能感叹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月明如画的鹿坡上独自忧伤,无法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隐居高人,他们已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去完善
释义
1. 遗碣:指已故之人留下的碑石。这里指的是汪隐君的墓碑。 2. 钻辞:即碑铭,镌刻在墓碑上的文字。 3. 夜台:墓穴的别称,这里指汪隐君长眠的地方。 4. 修文:指撰写碑文。 5. 鹿坡:这里可能指的是汪隐君的墓地所在地。"鹿"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隐逸和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旧挽汪隐君》是南宋诗人陈起的一首悼念故人的诗。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表达对已故隐士汪某的怀念之情,传达了对于生死、人生价值和岁月无常的深刻思考。 首先,首句“遗碣鑽辞掩夜台”描述了汪隐君的墓碑和墓志铭,将其与夜间的墓地相联系,给人一种幽深孤寂之感。“遗碣”一词暗示着汪隐君已经离世,而“鑽辞”则表现出他对世事洞察的睿智。这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诗人所处的悲伤场景中。 紧接着,次句“修文空叹逞馀才”表达了诗人在哀悼时对所剩才华的感叹。诗人使用“修文”这个词语来表达对亡友的追思,同时用“空叹”传递出无法挽留汪隐君离去的无奈。最后一句中的“逞馀才”意味着尽管诗人内心悲痛,但依旧借助文学的力量寄托哀思。 接下来,第三句“鹿坡明月成惆怅”描绘了诗人伫立在汪隐君曾经居住过的鹿坡上,仰望明月,陷入深深的哀愁之中。“鹿坡”作为汪隐君生前居住的地方,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这里的“明月”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诗人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其离世的惋惜。 最后,第四句“不见高人自往来”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诗人感慨万分地表示,再也看不到那位高洁的隐士与自己相互往来。这里的高人指的是汪隐君,他在诗人心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如今他的离世使得诗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通过对汪隐君的悼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此外,诗人还通过揭示汪隐君的高尚品质及高尚情操,传达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旧挽汪隐君》是南宋诗人陈起于绍定五年(1232年)创作的悼亡诗。此诗抒发了陈起对友人汪隐君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人生际遇的感慨。 陈起,字宗之,号芸居,浙江钱塘人。他生于北宋末年,成长于南宋初期,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陈起擅长诗歌创作,曾编选《江湖集》等诗选,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他与汪隐君友谊深厚,两人曾共同探讨文学、唱和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南宋正处于金朝南侵、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宋宁宗、宋理宗在位期间,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文人墨客们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忧心忡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起通过悼念汪隐君,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歌中,陈起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汪隐君的一生。他提到汪隐君曾为地方官吏,但因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态,他们既期望报效国家,又对社会现实感到无奈。陈起还表达了汪隐君在隐逸生活中仍然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品质,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