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艮岳百咏 噰噰亭

标题包含
艮岳百咏 噰噰亭
圣主从来不射生,池边群雁恣飞鸣。 成行却入云霄去,全似人间好弟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质,字文彬,号拙庵,明朝著名文人。他生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卒于嘉靖年间(1521年-1566年),具体生卒年份不详。 李质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尊贵的君主从未伤害生命, 在池塘边的群雁自由飞翔和鸣叫。 它们排成行渐渐升入云端, 就像人间的亲密兄弟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圣主:指宋徽宗皇帝赵佶。 2. 从来:一直,始终。 3. 射生:捕猎动物。这里指的是皇帝不会伤害野生动物的意思。 4. 池边:指颐和园的昆明湖一带。 5. 群雁:指一群大雁。 6. 恣飞鸣:任意飞翔并鸣叫。 7. 成行:排成一行队伍。 8. 却入:退回到。 9. 云霄:天空中云彩和高处的地方。 10. 全似:完全像。 11. 好弟兄:关系良好的兄弟。这里用拟人手法来形容雁群的亲密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皇帝治下的和谐景象:他爱护生灵,因而导致大群大雁在水池旁自由飞翔、发出和美的鸣声。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起升入天空,就像一群相亲相爱的兄弟。诗人以此表达了皇帝仁厚宽容的品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118年,正值徽宗皇帝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此时,诗人李质居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他因不满朝廷的腐朽风气,又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从而投身于文学创作,以诗歌记录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艮岳百咏 噰噰亭》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艮岳百咏 噰噰亭》这首诗中,李质通过描绘“噰噰亭”这个景致,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亭子四周翠竹和紫藤的繁茂景象,喻指国家的繁荣富强;又用微风拂过枝叶所产生的声音——“噰噰之声”,暗喻民间的苦难。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反映了他对朝廷不关心民生、不重视民瘼的不满与谴责。 此诗创作的年代,北宋正处于严重的社会矛盾之中。随着徽宗皇帝的昏庸无道,朝政日趋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质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的心情也深深地受着这种社会现实的压抑。因此,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唤醒民众,共同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