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杉坛雨,转觉中峰枕簟凉。
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猨鬓已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进入寺庙,独自在此借宿过夜,在远方的僧房里低声吟咏。
躺在那里倾听着半夜时分寺院里的细雨,感觉中峰的枕头和席子都有些凉意。
心中早已没有了悲伤与喜悦的杂念,世俗的顾虑也不会对我产生妨碍。
或许将来还会再次来到这里,但我心灵平静、两鬓斑白之时。
去完善
释义
1. 石路:石头铺成的道路。
2. 孤吟:独自吟咏。
3. 远公房:这里指僧人的住处。
4. 杉坛:用杉木修建的祭坛。
5. 花界:佛教中关于色相世界的说法。
6. 尘襟:世俗的观念。
7. 是非:指人间的善恶纷争。
8. 心猨:指心中的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夜晚宿于灵岩寺时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清凉。诗人首先通过“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两句描绘了寺院周围环境的静谧与清幽。随后在“卧听半夜杉坛雨,转觉中峰枕簟凉”两句中,以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进一步表现了这种环境氛围。接下来的“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则表明诗人在这里已经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最后,“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猨鬓已霜”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可能重访此地时的期待与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的道理。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是由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诗人在炎炎夏日选择了在灵岩寺的宗公院休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禅意的向往。
罗邺生逢唐代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文采和艺术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吟咏诗歌、书法绘画,以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罗邺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描绘夏日风光的诗作。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罗邺刚刚结束了一场科举考试,尽管并未获得功名,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在他来到灵岩寺时,他感受到了禅意与宁静,这使他在炎炎夏日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总的来说,《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这首诗是在罗邺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创作的,这一阶段,他经历了科举失利,但仍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在这样的心境下,他选择在灵岩寺的宗公院度过一个宁静的夏日夜晚,并将这种体验化为诗歌,传达给读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