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闰七夕牛女
星筵前月沸笙歌,银汉仍今帝女过。乌鹊桥边重驻辇,凤凰机上复停梭。香浮翠帐恩逾积,罗结蛛丝巧更多。独有空山云卧者,仙槎无路欲寻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星光灿烂的筵席之前,月亮倒映在沸腾的歌声之中,银色的天河依旧穿过夜空。乌鹊桥边,华丽的马车再次停留,凤凰木上,织女的梭子也重新停止。香气从绿色的帐幕中溢出,恩情犹如堆积如山,罗绮的丝线结成蜘蛛网,精巧如神。只有孤独的仙人,在山中云游、静坐,寻找那没有道路的仙舟。
去完善
释义
1. 赋:古代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即描绘事物或表达思想感情;2. 闰:指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差额天数,常用闰年来调整阴阳历之间的关系;3. 七夕: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农历七月七日庆祝;4. 牛女:中国民间传说,指的是牛郎织女的相会;5. 方泽:清朝文人,江苏无锡人;6. 星筵:指天上的宴会,在此喻指牛女在天上相聚的情景;7. 月:月亮,这里用来形容宴会的盛况;8. 银汉:银河,此处比喻牛女相会的场景;9. 乌鹊:喜鹊,因为其羽毛黑白相间,所以被称为乌鹊;10. 辇:古代皇帝出行乘坐的车子;11. 凤凰机:一种刺绣工具,形似凤凰展翅,故得此名;12. 罗结蛛丝:是指以罗网为机,用蛛丝作线,喻指技艺高超的女工;13. 仙槎:神话传说中可以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14. 欲寻河:暗含了诗人想要寻找牛女相聚的地方;15. 空山云卧者:隐居于山中的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星筵前月沸笙歌,银汉仍今帝女过。”诗人以“星筵”、“月”、“银汉”三个意象来描绘一个宏大、华丽的场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帝女”的过场更加显得庄严而神秘。这是牛郎织女的相会,也是爱情的象征。同时,这里用了“沸”和“仍今”两个动词,既表示了热闹的气氛,又强调了时间性。
颔联:“乌鹊桥边重驻辇,凤凰机上复停梭。”这里的“乌鹊桥”和“凤凰机”都是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和活动。前者代表的是爱情的主题,后者则表现了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手艺。在诗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生活和艺术气息的场景,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颈联:“香浮翠帐恩逾积,罗结蛛丝巧更多。”这两句从物质层面描绘了人们庆祝七夕的方式。“翠帐”、“香”、“罗结蛛丝”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通过描写这些物品,诗人传达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尾联:“独有空山云卧者,仙槎无路欲寻河。”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在这个繁华的节日氛围中,诗人却感到孤独,因为他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他渴望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乘坐仙槎去寻找那条通往幸福的河流。这也是对现实世界中的无奈与感慨的反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闰七夕牛女》是唐代诗人方泽在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闰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情境的想象和感慨。
天宝年间,正值唐朝盛世,然而在这个表面繁华的时期,实际上暗流涌动。诗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宦海浮沉,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左补阙等职位,后因直言敢谏被贬谪。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泽充分展现了他在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方面的高超技艺。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通过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团圆、和睦的美好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