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斯美堂

标题包含
斯美堂
丹雘鲜鲜郡郭西,簷牙高啄翠云齐。 地形旧压重城峻,天势初围叠嶂低。 晚市浮烟生万瓦,晓窗寒日度双溪。 庭前更有青松路,岂似桃源使客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艳的涂料点缀着城郊的西部, 檐牙高高翘起与翠绿的云齐平。 地形的古老使得城墙更加坚固, 天势的变化使得山峰更加深邃。 傍晚的市场弥漫着烟雾, 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户照亮双溪。 庭院的前方还有一条青松小径, 怎能像桃花源一样让游客迷失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丹雘:指涂在建筑上的红色颜料。 2. 鲜鲜:明亮的样子。 3. 郡郭:城市。 4. 簷牙:檐际翘出的尖角。 5. 翠云:喻指屋顶的绿瓦。 6. 地形:地势。 7. 重城:环绕城市的城墙。 8. 峻:险峻。 9. 天势:天空的景象。 10. 叠嶂:层层山峰。 11. 晚市浮烟:形容晚上市集的烟气。 12. 生万瓦:生出很多烟雾。 13. 晓窗:清晨的窗户。 14. 寒日:寒冷的太阳。 15. 双溪:两条溪流。 16. 青松路:长着松树的小路。 17. 桃源:即桃花源,古代理想中的避世之地。 18. 使客:使者、客人。 19. 迷:迷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以细致的笔触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斯美堂的壮丽景色。首联描述了斯美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突出了其独特之处;颔联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斯美堂的地势特点和周围的自然景观;颈联通过对晚市和晓窗的描绘,展示了斯美堂的人文气息和生活场景;尾联则以暗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斯美堂》是清代著名诗人方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这段时间里,方泽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文人墨客聚集的社会环境中。他曾任江苏昆山知县,颇有政声,但因厌倦官场争斗而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在清康熙时期,正值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也得以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诗人作家们受到朝廷的优待和重视,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方泽在创作这首《斯美堂》时,可能正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才情用于服务社会和人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他的另一首诗作《芳亭秋晚图》,就表达了他对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