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庚午除夕

标题包含
庚午除夕
何处鼓逢逢,虚堂独坐中。雨寒还带雪,云厚不随风。此岁既消去,馀生宁未空。临阶看燎火,亦复趁儿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哪里传来阵阵鼓声,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坐着。外面的天气寒冷,雨水伴着雪花,厚重的云朵没有随风飘散。这一年已经过去了,但我剩下的岁月并未变得空虚。走到台阶前看着跳跃的火光,也如同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庚午: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表示特定的年份。 2.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夜晚,也称为大年三十或大年夜。 3. 方泽:南宋诗人,字德润,号灵渊,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4. 鼓逢逢:形容鼓声连续不断。 5. 虚堂:高大的厅堂,这里指作者自己居住的地方。 6. 中:中间,指时间上正处于某一时刻。 7. 雨寒还带雪:寒冷的雨水夹杂着雪花飘落。 8. 云厚不随风:厚重的云层没有随着风飘散。 9. 此岁既消去:这一年已经消逝。 10. 馀生宁未空:我的余生难道就没什么可以期待的吗? 11. 临阶:靠近台阶。 12. 看燎火:观看燃烧的火把。 13. 亦复:也,又。 14. 趁儿童:陪伴着孩子们一起。
去完善
赏析
《庚午除夕》是宋代诗人方泽的作品,描绘了除夕夜的特殊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诗歌以浓烈的笔触刻画了年终之际的情景,表达了岁月更迭之际的感慨与期盼。 首联“何处鼓逢逢,虚堂独坐中”,描述了作者在除夕之夜所听到的鼓声以及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客厅中的情景。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逢逢”来模拟鼓声,表现了声音的震撼力。而“虚堂”一词则暗示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颔联“雨寒还带雪,云厚不随风”,描述了自然界此时的特殊现象:寒冷潮湿的天气伴随着飘雪,厚重的云层无法被风吹散。这两句借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压抑和对现实的无奈。 颈联“此岁既消去,馀生宁未空”,传达了作者面对消逝的岁月所产生的感慨。“消去”二字表现出岁月的流逝感,而“宁未空”则传达出即使岁月老去,生命仍有可能焕发生机的期许。 尾联“临阶看燎火,亦复趁儿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除夕夜观看燃烧的火焰以及和孩子们一起庆祝的场景。通过这两个细节,诗人展示了岁月沉淀之后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和积极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庚午除夕》这首诗是由方泽所作,创作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除夕夜。在这一年里,作者方泽的生活遭遇了很多变故。他的家人因病去世,他自己也因病痛折磨而身心疲惫。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用笔墨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正处于繁荣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泽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加坚定了其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