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独坐

标题包含
独坐
平时怀独往,垂老患馀身。林蔚常疑晚,山暄每过春。月来初有客,云去乍无邻。独喜阶前鸟,忘机旦暮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平日喜好独处,年老时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树林显得总是很阴郁,仿佛时间总在傍晚;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总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月亮升起,开始有客人到来,云朵散去,忽然发现周围没有邻居。我最喜欢的是那只在台阶前的鸟,它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每一个清晨和黄昏。
去完善
释义
1. 平时:这里指日常或平常时候。 2. 怀独往:怀有独自去远方的心意。 3. 垂老:接近老年的时候,这里指诗人自己晚年。 4. 患馀身: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 5. 林蔚:形容树木繁茂的样子。 6. 常疑晚: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7. 山暄:山中阳光温暖的感觉。 8. 每过春:每个季节都像春天一样美好。 9. 月来初有客:指月亮出来后开始有人欣赏。 10. 云去:云朵飘过。 11. 乍无邻:突然感觉四周寂静无人。 12. 独喜:特别喜欢。 13. 阶前鸟:台阶前的鸟儿。 14. 忘机:忘记心机或忧虑。 15. 旦暮驯:白天黑夜都感到安适。
去完善
赏析
《独坐》一诗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林田园景象,诗人借以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志和恬淡心境。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 在前四句中,诗人以“平时”、“垂老”开篇,言明自己一直以来都向往独自生活,时至晚年更是珍视这清静之身。接下来用“林蔚常疑晚”与“山暄每过春”两句描绘了森林繁茂、山脉温煦的自然景色,暗示岁月更迭,四时流转。这里的“疑”字颇有趣味,它传达出作者身处其中而恍惚时光流逝的意境。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月来初有客”意味着月色下自然而来的一位客人——月亮,如同友人的造访,为孤独的心境增添了一丝慰藉。而“云去乍无邻”则表达了在乌云散去之后,似乎周围又再无邻居,暗含作者与世无争的超脱心态。 最后两句诗是点睛之笔。诗人将注意力从自然风景转移到阶前的鸟儿身上,“独喜”表示他欣赏并喜欢这些鸟儿的无忧无虑,它们不用费心计算时间,只是每日晨昏时忙碌地生活和嬉戏。这里传达的是诗人追求的心灵自由与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宁静致远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坐》是明朝诗人方泽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450年左右。这首诗意境宁静、情感内敛,表达了诗人独居时的孤独心境和对自然的向往。 在15世纪中期,明朝的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然而,作为士人阶层的方泽却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未能实现抱负。这使得他产生了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方泽生活在明朝中叶,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被淡化,道家、佛家等哲学观念开始流行。这些观念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都向往过上隐逸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解脱。此外,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受到前朝文学成就的启发,他们力求创新,摒弃了元、明初期诗歌的华丽辞藻和形式主义倾向,转向了更为朴实的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泽以冷静的目光审视自己的生活处境,写下了这首《独坐》。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寂静的夜晚独坐窗前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世事如烟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方泽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豁达心态,以及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