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大帝仙乡列圣曹,蓬山分命镇波涛。
瑶台影蘸天心冷,贝阙光浮海面高。
五色灵霜浮玉籁,九清明月射金鳌。
东方曼倩曾来此,偷折林中数颗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伟大领袖们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在各地努力奋斗,他们就像神话中的英雄一样受到敬仰。波光粼粼的大海象征着他们的辛勤工作,而月亮则代表着他们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在这些优秀的领导者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如同仙境一般美好,国力日渐强大。这些美好的景象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并发扬光大。
有一次,东方曼倩来到这里,他看到这片仙境般的土地,感慨万分。他悄悄地走进树林,摘下了几颗桃子,以此表达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意。
去完善
释义
1. 大帝:这里指秦始皇,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
2. 仙乡:秦始皇求长生不老,寻找仙境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的“仙乡”是指秦始皇求仙之处。
3. 列圣曹:指诸位神仙。
4. 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
5. 分命:各负其职。
6. 镇波涛:指仙人镇守海洋,控制波涛。
7. 瑶台:传说中仙人的居处。
8. 蘸:这里是映照的意思。
9. 天心冷:形容天空高远而清凉。
10. 贝阙:用贝壳装饰的门楼,这里指代仙家宫殿。
11. 金鳌:海中的巨大龟类,这里用来比喻月光的皎洁明亮。
12. 五色灵霜:指的是多种颜色的露水。
13. 浮玉籁:风吹过玉制的箫发出的声音。
14. 九清:指高空。
15. 东方曼倩:传说中的仙人,他因聪明才智而被称作“东方朔”。
16. 偷折:私自摘取。
17. 林中数颗桃:寓意长寿的仙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大帝仙乡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首句“大帝仙乡列圣曹”,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展现出仙乡的神秘与庄严;接着的“蓬山分命镇波涛”,则以蓬山为象征,表现出仙乡的神圣地位和对自然的掌控力量。
颔联“瑶台影蘸天心冷,贝阙光浮海面高”,通过“瑶台”、“贝阙”这两个极具神秘色彩的词汇,展现了仙乡的华丽壮观,同时也透露出仙乡的孤寂与高远。尾联则运用“东方曼倩曾来此,偷折林中数颗桃”这一典故,让人仿佛看到东方朔在仙乡的树林间徜徉的场景,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仙境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方泽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0年,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方泽在官场生涯的顶峰时期。
在这个时代,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投身诗歌创作。方泽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个人生活方面,方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诗人。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官场上,他曾多次遭受排挤和陷害,导致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然而,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在这首《诗一首》中,方泽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身处盛世,却仍然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感慨。总之,这首《诗一首》既展示了方泽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作者个人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