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听话丛台

标题包含
听话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古老的丛台。 襄国的天空被云朵遮掩,而漳河边绿树环绕。 丝竹之声变成了山间鸟鸣,华丽的绸缎也化作野花盛开。 曾经的金车玉辇已无踪迹,只剩下风雨中的绿意和满地的青苔。
去完善
释义
1. 赵地:即赵国之地,此处指河北省一带地区。 2. 上古:此处指很久以前。 3. 襄国:战国时期赵国国都,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 4. 漳河:一条源于太行山的河流,流经河北、河南两省。 5. 弦管:古代乐器,这里借指音乐。 6. 山鸟哢:鸟鸣之声。 7.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这里指代穿戴华丽的人群。 8. 金舆玉辇:形容豪华的车驾。 9. 绿苔:植物名,这里指青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古赵地丛台的诗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古朴而美丽的画卷。 诗的首联以“有客新从赵地回”起笔,引出“自言曾上古丛台”的话题,展示了古赵地的独特韵味。诗人通过客人的口吻,传达了人们对丛台的敬仰之情。 颔联中,“云遮襄国天边去”形象地描绘了丛台周围的景色,表达出丛台的高耸入云和气势磅礴。同时,“树绕漳河地里来”又展现了丛台与漳河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丛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颈联则通过“弦管变成山鸟哢”和“绮罗留作野花开”两句,揭示了丛台的历史变迁和岁月沧桑。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已经远去,只剩下山鸟和野花在丛台周围繁衍生息。 尾联则以“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收篇,进一步强调丛台的衰败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话丛台》是唐代诗人李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创作这首诗时,李远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当时,他因科举不第而未能进入仕途,内心充满失落和无奈。这种心境使他在面对历史遗迹时,更容易产生感慨和共鸣。 在元和年间,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期。尽管宪宗皇帝大力整顿朝纲,试图恢复国家繁荣,但由于宦官权势日益壮大,政治腐败严重,导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李远作为一个失意文人,既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又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感到迷茫。 李远在这首诗中以丛台作为象征,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感慨。丛台原为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宫殿,后成为历史遗迹。在诗中,李远通过对丛台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抱负。然而,现实的困境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历史的长河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