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潼关不下山僧
与君同在苦空间,君得空门我爱闲。
禁足已教修鴈塔,终身不拟下鸡山。
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与你一同处于这痛苦的境地,你却已找到了心灵的平静。
修行的道路上,你我皆孤独。此生我不再想下山。
透过窗户,仿佛能看到世界的尽头;在枕上,我不禁想起那曾历经的风风雨雨。
我们只能就此道别,如同浮萍和流水一般,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地处黄河南岸,是关中平原通往陕北高原的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不下山僧:指潼关附近的和尚,因常年居住山中而不下山。
3.苦空间:指贫瘠困苦的地方,这里指潼关附近的环境。
4.空门:佛教用语,指出家为僧的道路。
5.雁塔:即雁塔,位于西安市南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
6.鸡山:指秦岭北麓的鸡头山,因其形似鸡头而得名。这里是潼关附近的一处著名景点。
7.三千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8.百二关:形容地势险要,难以攻克的关卡。这里指潼关关隘。
9.香茗:指烹煮好的茶水。
10.瓯:指茶杯。
11.转蓬:形容随风飘荡的蓬草,这里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12.流水:指时间如同流水般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赠潼关不下山僧》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山僧之间深厚友谊的诗篇。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是向一位在潼关不下山的僧人表达敬意和惜别之情。诗中通过对友人坚定信仰、超凡脱俗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情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与君同在苦空间,君得空门我爱闲”描述了诗人与山僧虽处同一现实世界,但他们的精神追求却截然不同。山僧已舍弃世俗烦恼,寻得心灵的解脱;而诗人则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这一对比展示了二人迥异的性格特点,并为下文叙述山僧的高尚情操作铺垫。
颔联“禁足已教修鴈塔,终身不拟下鸡山”表现了山僧坚定的决心。他遵循严格的戒律,矢志不渝地修行,决心终生不离开鸡山。这不仅展现了山僧高尚的品质,也表明了他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颈联“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通过山僧的视角,形象地描绘出他在修行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境界。他从窗户望见三千世界,意味着他对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宽广的境界;同时,他在枕上观看远方的百二关,表示他已经超脱尘世纷扰,达到了一种心灵宁静的状态。
尾联“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传达出诗人与山僧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他们共同品酌香茗,以此为契机,抒发即将离别的感伤。诗人将离别比作随风飘散的蓬草和潺潺流淌的溪水,寓意他们之间的友情如同自然界的景物一般永恒不变,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赠潼关不下山僧》,是唐朝诗人李远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李远在这一年离开了朝廷,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漂泊生涯,这期间他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高僧隐士,这首诗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在李远游历的过程中,他来到了潼关,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寺庙——潼关寺,寺中的僧人不愿下山,长年隐居山中修行。这让李远深感敬意,于是写下了这首《赠潼关不下山僧》。
当时的唐朝社会,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与僧人交往,他们通过诗歌唱和,表达对人生、自然和佛法的理解。李远在游历过程中,一方面体验了山川美景,另一方面也深受佛学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样。在这首诗中,他以山僧为对象,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对佛学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