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去结茅堂霅水边,晓行持钵落花天。
得钱未用栽松本,先买溪南旧石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到霅水边的茅草堂,清晨时分,拿着碗行走在落花满天的世界里。挣来的钱还没来得及购买松树苗,就先买了溪南那块古老的石田。
去完善
释义
1. 送僧:这是一首送别诗,主题是诗人与一位僧人告别,祝愿其未来在别处过上平静的生活。
2. 姚镛:字圣若,号牧斋外史,南宋末元初时人,擅长词作。
3. 结茅堂:指建造简陋的房屋,这里是指僧人在霅水边的住所。
4. 霅水:即霅溪,源于浙江省杭州市,流经湖州市吴兴区,注入太湖。
5. 晓行:拂晓时分出发。
6. 持钵:僧人出门化缘,钵是僧人用以乞食的工具。
7. 落花天:形容花落如天的景象。
8. 钱:这里的“钱”指的是施主向僧人提供的资助。
9. 松本:指松树种子,这里用来比喻建造房屋的材料。
10. 溪南:江南地区的小溪旁边。
11. 旧石田:指已有人耕种的田地,意为现成的土地资源。
去完善
赏析
《送僧》一诗以描绘僧人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首句“去结茅堂霅水边”,“结茅堂”暗示了僧人的生活简朴,而“霅水边”则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二句“晓行持钵落花天”,描绘了僧人在清晨时分出外化缘的情景,“落花天”则为这一画面增添了些许诗意。
第三句“得钱未用栽松本”,表达了僧人的节俭生活态度,即使有了钱财,也不忘最初的信念。最后一句“先买溪南旧石田”,诗人通过描写僧人购买旧石田的行为,展现了僧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土地的感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是南宋诗人姚镛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姚镛,字希声,号雪蓬,浙江临安人,生活于南宋末年及元初,他在宋朝灭亡后过着隐逸的生活,潜心研究佛学和诗词。在政治动乱和个人生活的变迁中,姚镛深感世事无常,他向往清静无为的生活,并与僧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避世隐居,寻求心灵的慰藉。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颇为盛行,人们通过禅修来排解内心的苦痛,寻求精神的寄托。因此,与僧人交往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