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冲晦
欲答前春信,西飞雁不逢。
应随丹灶鹤,同看白云松。
花雨繙经石,山鸣出定钟。
何时寻旧住,却说武夷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希望能尽早传递春天的消息,却未能遇到西飞的鸿雁。
还是和那丹炉旁的仙鹤一起,欣赏蓝天白云下的青松。
在落花如雨的诵经石旁,山中回荡着钟声,宣告僧人入定的结束。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告诉人们我在武夷山峰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寄冲晦:这首诗的题目是《寄冲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冲晦的思念之情。
2. 前春信:指春天时友人的来信。
3. 西飞雁:向西飞翔的大雁,这里代指送信的人或事物。
4. 丹灶:古代炼丹的地方,这里比喻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5. 白云松:形容隐逸生活的美好景色。
6. 花雨繙经石:在花开如雨的石头上翻读佛经,形容环境的优美与宁静。
7. 山鸣出定钟:山中回荡着宁静的钟声,象征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8. 何时寻旧住: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找到原来的住处,表达对友人重逢的热切期盼。
9. 武夷峰: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寄冲晦》这首诗表达了对冲晦好友的思念之情。首联以“欲答前春信”和“西飞雁不逢”点明主题,诗人盼望给远方的朋友带去春天的消息,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颔联则用“应随丹灶鹤,同看白云松”表达一种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颈联描绘了花雨翻飞的读经石和山中回响的钟声,渲染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尾联以“何时寻旧住,却说武夷峰”收尾,暗示诗人期盼与友人重逢的日子早日到来。整首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令人陶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冲晦》是南宋诗人姚镛的作品。姚镛生活于宋末元初时期,这一阶段社会动荡不安,金国和蒙古相继对南宋的统治构成威胁,与此同时理学思想的兴起也对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姚镛以儒家的仁爱精神和道家的无为而治为理想,强调心灵的平静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他的这首诗《寄冲晦》,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