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庵
衣缁发可梳,云外卓庵居。
佛换新花供,幡拈古偈书。
删松容径竹,种茗间园蔬。
为应诸方供,山房尽日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衣服虽旧却整洁可梳,茅屋在云端独居。
佛前更换新花供奉,幡上抄写古经文。
修剪松树以容纳竹径,种植茶树和菜园。
为了应对各方需求,山居小屋总是忙碌不息。
去完善
释义
1. 头陀庵:佛教修行的一种形式,指禅宗大师在深山中修行的地方。
2. 衣缁:黑色的僧衣,表示身份和态度的郑重。
3. 卓庵:搭建草庐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建立修行的场所。
4. 佛换新花供:供奉给佛像新的鲜花,是一种宗教仪式。
5. 幡拈古偈书:书写佛经中的诗句,挂起来以示尊敬。
6. 删松容径竹:修剪松树以容纳小路旁边的竹子。
7. 种茗间园蔬:种植茶树和菜园,自给自足的生活。
8. 为应诸方供:为了适应各方的需求。
9. 山房尽日虚:山房即头陀庵,意为庵堂每天都保持洁净。
去完善
赏析
《头陀庵》是宋代诗人姚镛创作的一首描绘头陀僧侣生活的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于清净、简约的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对头陀僧侣生活的赞美。“衣缁发可梳”展现出寺庙生活的简朴和清净,“云外卓庵居”则暗示出寺庙的与世隔绝和静谧。诗人还描绘了头陀僧侣的日常活动,如“佛换新花供”表示他们注重佛教仪式,而“幡拈古偈书”则展示他们在诵读佛经的过程中寻找智慧和感悟。最后两句表达了头陀僧侣的朴实生活是为了满足各方的供养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世俗事物的超脱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头陀庵》是南宋诗人姚镛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深山古寺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姚镛的人生经历较为坎坷,他曾多次科举落第,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官场大展宏图。因此,他渐渐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姚镛的思想和生活。南宋时期,朝政腐败、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姚镛也不例外,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佛法的无尽智慧,从而形成了这首诗中的意境。
综上所述,《头陀庵》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姚镛在面对人生挫折和社会动荡时,选择寄情山水,通过领悟佛法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