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诗

标题包含
杂诗
北风日以劲,古道无人行。 阳坡树已黄,阴崖草犹青。 四时相代谢,谁为此枯荣。 揽衣坐幽磴,下有流泉声。 听之不成调,挹之有余清。 悠悠京洛尘,污人头上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的风逐渐变得强劲,古道上已经没有什么行人了。阳光照耀的山坡上树木渐渐变黄,而阴暗处的青草依然嫩绿。四季更替,生命枯荣。我披上外衣坐在幽静的山路上,下面是潺潺的流水声。听起来没有固定的旋律,但感觉清澈又清爽。想起繁华的京城和其中的尘嚣,真是玷污了人们的尊严。
去完善
释义
1. 劲:强有力。 2. 古道:古代的道路。 3. 阳坡:向阳的山坡。 4. 阴崖:背阴的山崖。 5. 四时:四季。 6. 代谢:更替,交换。 7. 揽衣:整理衣服。 8. 幽磴:幽静的台阶。 9. 挹:舀取,汲取。 10. 余清:指泉水清澈凉爽。 11. 悠悠:长久。 12. 京洛:古都洛阳的别称。
去完善
赏析
《杂诗》描绘了冬日的景象。首句“北风日以劲”写出了北风的凛冽,暗示着冬天的寒冷;次句“古道无人行”则表现出在寒风中,行人都远离古道的寂寥感。接下来两句,作者通过描绘阴阳两面的不同景色:“阳坡树已黄,阴崖草犹青”,突显出冬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诗歌的下半部分,诗人开始思考四季的变化和生死轮回的问题。"四时相代谢,谁为此枯荣"是询问自然万物的新陈代谢背后的原因,揭示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之后,诗人又描绘了自己身处山间,倾听流水之声,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清凉。诗句"听之不成调,挹之有余清"将这种感受表达得极为生动,使读者仿佛能闻到山涧的清新空气,感受到水流带来的凉意。 最后两句"悠悠京洛尘,污人头上缨"则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慨,表明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充满了浮华和名利之争,这样的生活会让人的心灵受到污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是南宋诗人姚镛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时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崛起并开始侵略中原。此时南宋朝廷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运衰微。 姚镛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际遇也颇受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不满朝廷的腐朽统治而辞官回乡,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篇多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在《杂诗》这首古诗中,姚镛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如“微风穿帘幕”、“淡月隐梅花”等,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时,他也寓情于景,借诗言志,通过诗句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