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见袁蒙斋

标题包含
见袁蒙斋
书说曾传到剡中,不图今见古人风。 间生伊洛二三子,安得龚黄十数公。 仁性未尝离日用,道心元自与人同。 絜斋衣钵慈湖学,愿发精微一启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品曾经流传至剡中,没想到现在还能见到古人的风采。 在洛阳之间有一两位才人,如何能有十几个像龚遂和黄霸这样的贤良呢? 仁爱与道德从未远离日常生活,道心与人类息息相关。 我愿意将洁斋衣钵的慈湖之学问传承下去,启发更多的人领悟其中的奥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袁蒙斋:即袁蒙斋先生,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2. 书说:书籍所载的故事或道理。 3. 剡中:古县名,在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此处代指袁蒙斋所在的地方。 4. 间生伊洛二三子:间生,偶然出现;伊洛,指河南洛阳地区,这里代指袁蒙斋所处的文化环境。 5. 安得龚黄十数公:安得,怎能得到;龚黄,指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他们以教化百姓著称,此处比喻有德之人。 6. 仁性:仁爱之心。 7. 道心:求道的心。 8. 絜斋衣钵慈湖学:絜斋,袁蒙斋的号;慈湖学,南宋理学家杨简所创立的学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见袁蒙斋》,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并期望从中受到启示。首联提及古人之风尚在流传,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颔联通过对比古代名士和官员,突显了他们的品质与风范;颈联指出道德心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尾联则表达了对传统学问的敬仰,希望从中汲取智慧。整首诗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袁蒙斋》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具体年份难以确定。此时正值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频繁。诗人姚镛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其人生际遇也深受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当时的官场和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姚镛以诗言志,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这首《见袁蒙斋》便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