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敏叔
一生贫乐鬓成丝,前辈风流及见之。
道外无营偏爱画,静中有趣只吟诗。
云生茅屋湖山近,秋满荒园橘柚垂。
见说地幽人罕到,自同妻子种江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生的清贫与快乐已让白发爬上了我的双鬓,但我却幸运地目睹了那些前辈们的风流潇洒。我享受着绘画带来的乐趣,尽管它无法带给我世俗的成功;在宁静的生活中,我选择了诗歌作为我的朋友,它们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茅草小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秋天的阳光洒满了荒凉的花园,金色的橘柚压弯了枝头。这里的环境显得那么宁静而幽深,很少有人会来打扰我的生活,我与妻子共同照料着这片江边的花花草草,感受着与世无争的快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一生贫乐:一生贫困却乐于其中。
2. 鬓成丝: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3. 前辈风流:指过去的文人风度和风度翩翩。
4. 及见之:能够亲眼见到他们。
5. 道外无营:在学问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
6. 偏爱画:特别喜欢绘画。
7. 静中有趣:在安静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8. 只吟诗:仅仅喜欢写诗。
9. 湖山近:湖光山色近在眼前。
10. 荒园:荒废的院子。
11. 橘柚垂:橘子树和柚子树的果实低垂。
12. 见说:听说。
13. 地幽人罕到:地方偏僻,很少有人来。
14. 江蓠:一种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
去完善
赏析
《寄刘敏叔》是一首描绘作者与刘敏叔平淡生活的诗歌。首联描述了作者及其朋友都已白发苍苍,但仍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韵;颔联则表达了他们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志趣,他们热爱绘画和吟诗,从中找到乐趣;颈联用生动的景物勾勒出了两人闲居生活的环境,虽然简朴但却充满诗意;尾联则表达了他们乐于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整首诗充满了淡泊宁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刘敏叔》是南宋诗人姚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民众生活困苦。姚镛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国事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反映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
在创作这首《寄刘敏叔》时,姚镛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屡试不第,功名无望,生活贫困。然而,他却始终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间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希望友人能够共同为国家出谋划策,为民造福。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僵化,士人难以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同时,国家的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姚镛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体现出他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