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山

标题包含
出山
云阴漠漠雨潇潇,坐兀归舆野兴遥。 石磵水流苔路滑,竹篱秋去菊花焦。 谁将束缊求山火,自立寒谿问板桥。 官事奔奔何日了,倚松临水羡渔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云朵变得阴暗,伴随着潇潇细雨。坐在马车上,放眼望去,一片田野景象。山谷间溪水潺潺,上面覆盖着青苔,显得湿滑。绕过竹林的篱笆,看到秋天的菊花已经枯萎,焦黄一片。谁会用火把点燃山间的篝火?独立站在寒冷的溪边,看着桥下的流水。整日忙碌的公务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我只能倚靠着松树,面对着溪水,羡慕那些自由自在的渔夫和樵夫。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注释: 1. 《出山》:诗的题目,表达了诗人离开深山的心情。 2. 姚镛:南宋诗人,字希声,号雪蓬。 3. 云阴漠漠:形容云雾阴暗的样子。 4. 雨潇潇:形容雨水纷纷扬扬。 5. 坐兀:坐着不动。 6. 归舆:指回家的车马。 7. 野兴:郊外田野的兴致。 8. 石磵:石头间的溪涧。 9. 苔路:长满青苔的小路。 10.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11. 秋去:秋天过去。 12. 菊花焦:指菊花的叶子枯黄。 13. 束缊:用麻绳捆火把,比喻求火的急切心情。 14. 寒谿:寒冷的溪水。 15. 板桥:木板桥。 16. 官事:公务。 17. 奔奔:忙碌奔波。 18. 倚松临水:靠着松树和水边。 19. 羡渔樵:羡慕渔夫和樵夫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云阴漠漠雨潇潇,坐兀归舆野兴遥”,描绘了山中阴雨朦胧的景象,突显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诗人坐在归舆上,遥望着山野间的美好景致,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 颔联“石磵水流苔路滑,竹篱秋去菊花焦”,以流水、青苔和菊花的形象,展现了山间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句中的“苔路滑”与“菊花焦”两个意象相互映衬,体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 颈联“谁将束缊求山火,自立寒谿问板桥”,描述了诗人在山间寻找火源的场景。这一联不仅表现出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熟悉,还暗示了他乐于追求自由的个性。 尾联“官事奔奔何日了,倚松临水羡渔樵”,是诗人对自己宦途生活的反思。他羡慕那些可以倚松临水、悠游自得的渔樵生活,希望能早日摆脱繁琐的公务,过上真正自由的生活。 整首诗以恬淡的笔触描绘了山野间的美好景象,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事的厌倦。在结构上,诗中各联之间的意境转换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山》是南宋著名诗人姚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年,姚镛已经三十多岁,生活依旧清苦,却并未消磨他坚定的信念和激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北方金国虎视眈眈,国内政治斗争复杂激烈。姚镛作为一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忧虑。因此,他在《出山》一诗中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尽忠、为民造福的雄心壮志。 “出山”二字,既是指姚镛离开家乡,也是指他从个人的小天地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他希望能在国家危亡之际,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尽一份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姚镛的才华并未得到重视,他的一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念,用自己的诗歌作品传播正能量,激励后世。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