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复石壁
一死虽如蜕,杀身真可哀。
僧危能仗义,诗好更多才。
鹤怨兰亭月,云消石壁苔。
旧时同社友,寂寞载书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死亡如同蝉脱壳,舍身赴义实在令人悲叹。
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显示了他侠肝义胆的品质。他不仅有高明的诗歌才华,更是才华横溢的多面手。
他的去世,就像仙鹤在亭子边哀鸣,月亮蒙上了悲伤的面纱;如同云朵散去,露出石头上的青苔。他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流传于世。那位曾经的同道朋友,孤独地载着他的书籍走来,诉说着他们曾经的欢声笑语和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悼复:悼念恢复之意。
2. 石壁:此处为指代郑思肖所画之兰花。
3. 蜕:脱去壳的虫子,这里喻死亡。
4. 杀身:舍弃生命,有捐躯报国的意思。
5. 僧危:僧人临危。
6. 仗义:坚持正义。
7. 鹤怨:典出《搜神后记》卷五《丁令威》。
8. 兰亭月:此处应为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空亭渡"之景。
9. 云消:云雾散开。
10. 石壁苔:石头上的青苔。
11. 旧时:以前的时候。
12. 同社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13. 寂寞:孤独,寂静。
14. 载书来:携带着书籍前来。
去完善
赏析
《悼复石壁》是一首悼念朋友的作品。诗人以生命如蜕壳作比喻,表达了对朋友英年早逝的惋惜和哀痛之情。而朋友的死亡原因与他的忠诚义气有关,令诗人更感到悲哀。
接着,诗人赞美了这位朋友的才能,他不仅临危不乱、仗义执言,而且诗才横溢、才华横溢。这两种特质,使得诗人对他的离世更加悲痛。
“鹤怨兰亭月,云消石壁苔”两句,通过鹤之悲鸣、月之沉落、云之消散、苔之枯萎等自然景象,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哀悼之情,以及人生无常的观念。
最后,诗人用“寂寞载书来”一句表达了失去朋友的孤独感,也显示出他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悼复石壁》是南宋诗人姚镛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7年,即南宋淳祐七年。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金朝的威胁之下,战乱频繁。
姚镛是浙江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他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博学多才”。然而,尽管他才学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始终未能获得功名。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悼复石壁》这首诗中,姚镛表达了对友人复石壁的哀悼之情。同时,他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悼念,也是对时代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