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相者
眼白骨多屯,还能阅世人。
空灵三寸舌,不疗一生贫。
岁晚离骚国,天涯放逐臣。
相过话人物,京洛尚风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中有许多白骨,仍能看清世间百态。
虽有三寸长舌,却不能治愈一生的贫穷。
在年末离骚国之际,天涯沦为被放逐的臣子。
相互谈论世间繁华,京城之中依旧尘土飞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相者:看相的人,此指算命先生。
2. 眼白骨多屯:形容看相人洞察世事。
3. 空灵三寸舌:指算命先生的巧舌如簧。
4. 不疗一生贫:意指算命先生虽能道破天机,却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
5. 离骚国:指的是楚地,这里借指人们困苦的环境。
6. 放逐臣:被贬谪的官员,这里诗人自比。
7. 相过话人物:相互交流,谈论人生经历。
8. 京洛:古代都城洛阳,这里泛指繁华之地。
9. 风尘:这里指社会上的纷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赠相者”,诗人以对话的口吻描述了相者的职业和处境,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与感慨。首联写相者的眼睛能洞察世态,以眼白骨多屯的意象描绘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颔联则以空灵的三寸舌象征相者的智慧,然而他们却无法医治一生的贫困,揭示了命运的无奈。颈联提及年末的楚地、天涯的放逐者,表达了诗人对悲剧人物的同情和对现实的讽刺。尾联则通过相者在京都洛阳谈起人物故事的场景,描绘出风尘之中的众生相,为全诗画上句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相者》是南宋诗人姚镛所作。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当时姚镛已是65岁的老人。这一年,他刚刚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他的爱子不幸去世,使他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此时正值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患不断。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道,民间疾苦重重。面对这一局面,姚镛忧国忧民,心情沉重。
然而,在这首诗中,姚镛并未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而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感慨。相传有一个善于观面相的人,能够预知人的命运。姚镛以此为题,借喻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国家命运,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