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护国寺观晦翁先生题名 其二
看了题名看跋文,自怜不及晦翁门。
野僧惜打残碑卖,时共山猿洗墨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题目和跋语阅读过,我哀叹自己没有能够加入晦翁的门下。
在山上与山猿共享的时光中,我珍惜地保留着被石碑压制的记忆,时常清洗着上面的墨迹。
去完善
释义
【宿】留宿
【护国寺】寺庙名
【观】观看
【晦翁】朱熹的别号
【题 名】在石碑上题写姓名,这里指朱熹在护国寺题写的名字
【其 二】这是第二首诗歌
【看了题名看跋文,自怜不及晦翁门】看了题了名字的地方又看到注解,自我怜惜不能成为朱熹的门生。
【野僧惜打残碑卖,时共山猿洗墨痕】野僧舍不得把有字的部分打碎卖掉,时常与山间的猿猴一起清洗碑上的墨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宿护国寺观晦翁先生题名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于前辈学问之深的钦佩,同时通过描绘野僧与山猿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画面。诗人在看到题名和跋文之后,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前辈的高度,因此心生自怜之情。然而,他又从野僧对残碑的珍惜和保护中,感受到万物皆有灵性,在这自然环境中,人类与动植物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护国寺观晦翁先生题名 其二》是宋代诗人姚镛所创作的古诗,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前后。在那时,姚镛身处南宋末年,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在这一时期,诗人的生活也颇为坎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痛恨皆体现在其诗作之中。他深受朱熹的儒家思想影响,这从诗题中的“晦翁先生”可以看出,所以他的诗歌中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宿护国寺观晦翁先生题名 其二》这首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